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高溫天氣更加頻繁。哥白尼計劃研究人員表示,2023年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此前,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2016年,而本月的氣溫記錄可能接近2016年。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近期,隨著全國各地陸續進入夏季高溫季節,熱射病患者也進入高發期。

據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張清介紹,近期由于持續高溫,中暑患者明顯增多,其中熱射病患者近一周平均每天接診6人左右,已接近往年七八月份的高峰時段。

北京日報報道,6月16日晚,一名患者因出現嚴重意識障礙被送至人民醫院急診科。接診時,患者處于昏迷狀態,體溫高于42攝氏度,被診斷為熱射病。此后,很快出現了多臟器功能衰竭,經過近7小時搶救后,于17日凌晨離世。

什么是熱射病

當人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中,身體的這個“智能”調節系統“罷工”時,就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等器官功能受損,這就是中暑。

熱損傷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會導致一系列變化,從輕到重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其中重癥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它是指因熱力損傷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起人體組織器官受損,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精神狀態改變及多臟器損傷。

熱射病住院死亡率高達14%~65%,需要收住ICU搶救的則有60%以上不能存活。部分患者即使脫離了生命危險,也會遺留不同的后遺癥,影響生命質量。

熱射病與輕度中暑的區別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首先,我們應該先分清楚中暑的癥狀,中暑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

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中出現乏力、大汗、口渴、頭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胸悶等癥狀。除以上癥狀外,輕度中暑主要表現為面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升高至38攝氏度以上,也可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脈率增快、血液下降、皮膚濕冷等。

重癥中暑除輕度中暑表現外,還有痙攣、腹痛、高熱昏厥、昏迷、虛脫或休克,嚴重的會引起死亡。

不適應高溫、高濕環境是致病主因

對高溫、高濕環境適應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高溫高濕是指大氣溫度大于32℃,濕度大于60%且無風的環境。在此環境下,長時間工作或強體力勞動的人,又無充分防暑降溫措施時,容易發生熱射病。

此外,年老、年幼、體弱及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亦較多發生。

如何預防熱射病

熱射病的病因在于人體無法散熱,想要預防熱射病,就要從病因入手,避免長時間在高溫條件下進行工作、運動。

1.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立即離開高溫環境。夏季戶外鍛煉一定要注意時間,不要在太陽最烈,日照最強時鍛煉,可以選擇晨練或夕陽西下。

2.喝水

少量多次地喝淡鹽水或運動飲料,補充體內丟失的水分。人均飲水量需要達到每天1500ml~1700ml,但在炎熱的天氣下,建議飲水量應在2000ml以上,甚至更多。

3.降溫

盡量脫去衣服,有利于身體迅速散熱。有條件的話用扇或電扇吹風,可以用濕涼毛巾擦拭身體,或在水龍頭下用水沖淋全身,也可泡在盛滿涼水的浴缸中。或使用冰袋放在額頭、后腦勺、兩側頸部、兩側腋窩、大腿根部等部位。

重癥中暑患者應立即置于陰涼環境中,取平臥位,松解或脫去衣服,并抓緊時間送到醫院就診。

來源: 科普中國資源服務號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