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時間,高校科幻平臺采訪了300+高校科幻創作者和社團負責人,并由此推出“科幻新星”及“社長專訪”欄目。我們希望通過對300多位嘉賓回答的3000多個問題,進行系統地整理和歸類匯總,以此來發掘科幻與高校、科幻與青年之間偶聯的確定和不確定性,為此,《艙外》雜志特推出“百人幻象”欄目。作為2023年4月刊(總第3期),本欄目聚焦的主題是:“我為什么創建學校科幻社團?”,經過篩選,一共呈現以下30位嘉賓的回答,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些回答有何相同之處,又有何不同。
侯似海(合肥工業大學斛兵群星科幻協會):原合工大的斛兵群星科幻協會在我上大學前一年就因為人數不足而解散了,在我大二那年,我在校圖書館里借閱了一本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集,發現里面夾著一個寫有招新信息的科幻協會書簽,于是我就聯系到了組織。加入后才知道,我加入的那一年,正是重建的第一年。組織活動就是迎新、看電影,讀書分享、科幻沙龍之類的,還參與了社聯文化節。如今幻協搞得活動比過去豐富多了,不僅成立定期跑團、與其他讀書社一同組織科幻沙龍,還成立了克蘇魯、COC分社,甚至還有個用人工智障“小星”(它主要用處是跑團)算人品的QQ群。
朱妍婷(中山大學科幻奇幻協會):入學以后我發現竟然找不到一個科幻社團。別說中學了,在大學,科幻文學也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愛好。當時有幸遇到了同年級也喜歡科幻的一個同學古堯,聊天的時候開玩笑說可以成立一個我們自己的社團,但實際上成立社團需要20個發起人,聽起來不多,要找20個喜歡科幻的人真得挺難的。如果沒有我們學校的何金鵬老師一直鼓勵我堅持下去,我可能會忍受不住就放棄了。
成立社團很難,20個發起人只是第一關。實際上后面還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以為已經通過審核可以參加百團大戰的時候,大家都信心滿滿地準備年度活動策劃的時候,接到學校團聯的新通知,當年不再通過新社團的成立審核,那時候真的很崩潰,好像所有的努力和信念頃刻間崩塌了。
為什么想要成立科幻社團?因為太小眾了。我受科幻影響很深,我覺得科幻值得讓更多的人看到和傳播,我想要找到更多的同好,我不想深受震撼的文字只能自己一人體會,只有越來越多的人看科幻、喜歡科幻,寫科幻的人才會越來越多,私心以為作為讀者的我才能讀到更多的好作品。
所以就是不甘心,在看到勝利曙光的時候突然被宣判失敗。那時候微博開始流行,所以就希望通過借助微博的力量,希望能夠得到科幻作家和其他高校科幻社團的支持,并向學校提交了一份科幻社團成立的必要性說明,感謝學校后來也破例讓我們在2013年成立。感謝當時在微博上支持我們的作家、協會和朋友!
萬虹(中國科學院科幻協會):等待研究生開學的假期,建立了新生交流群,大家在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很多都是科幻愛好者,而中科院作為中國頂級的科研院校居然沒有科幻協會,在我看來是非常不合理的,科幻是科學的浪漫。
中科院研一除了上海分院外的同學,都會在北京集中授課。在準備建社的過程中,對其他高校科幻協會的事情做了一定的了解,相比較之下,我確實沒有為我們協會做什么事情,甚至一度不打算建立協會了,畢竟研究生的生活跟本科有比較大的差別,但后來還是希望熱愛科幻的同學不覺得那么孤獨,所以還是建立了協會。
馬平川(重慶大學科幻協會):因為入坑科幻很早,而初高中時身邊同學喜歡科幻的人又并不算太多,所以我很早就有考慮過等讀了大學一定要找到組織。不過還沒等到進大學,高考后的那個暑假,我在科幻世界的貼吧發帖提到自己被重大錄取了,沒想到很快就有重大的學長給了我一個群號,所以我也算是在入學前就提前入社了,不過當時我們社團還沒有正式成立,還處于籌備階段,后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總算是把組織給建立起來了。有什么收獲呢,其實也不太好說,沒人說得清如果自己不怎么怎么樣,人生會是什么樣子,但是通過社團我結識了很多的同好,也發展了不少友誼,這個肯定是在社團之外很難獲得的。
夢想很豐滿,現實也許很骨感,畢竟社團的發展運氣成分也在里面而且還不小,我自己一直覺得十分幸運,社團成立以來一直都不缺對科幻和協會充滿熱情和歸屬感的成員,這幾年也發掘出了十分有天賦在圈內小有名氣的科幻作者,對于很多科幻協會而言,路還是只能一步一步走的,無論現在發展狀況如何,找準自己現在的位置,量力而行,不斷努力,社團肯定是在不斷進步的,在這里也祝愿各高校的科幻社團越辦越好!
曹揚磊(南京理工大學科幻社):我剛進大學的時候,南理工還沒有自己的科幻社。當時招新的社團和學生組織排滿了一條街,然而一條路找下去都沒有發現科幻社。之后在學校里認識了幾個同樣喜歡科幻的小伙伴以后,我們在大二決定成立一個科幻社團,想要借著這個平臺結識更多的朋友,同時也想和更多的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建立社團以后發現當初的想法太過單純了,想要使一個社團維持下去是一件需要持續投入的工作。后來隨著社團的發展,自己也不斷的成長,當初建立社團的目的也不知不覺地實現了。
成立社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社團能發展到現在說實話很出乎我的意料。因為在成立社團之初,我們到處尋找指導老師,但是很遺憾在學校里并沒有老師有這個想法。所以社團在頭兩年的發展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大家最初的熱情也在不斷地消磨。要說能夠堅持下來的原因,一方面是有小伙伴的支持,另一方面是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另外也要有多種形式的活動,這樣才能維持社團的生命力。最后要說一句,有大佬帶真的能輕松很多。
無知(浙工大時間眾籌科幻奇幻協會):接觸科幻社團大概要從高二吧,當年有個叫單反的人告訴我上了大學就可以加入科幻社團,然后里面有很多可愛的小姐姐可以認識。后來上大學前專門查了查有沒有科幻社團,發現沒有,然后單反就勸我搞一個,思來想去就信了他的邪。社團里最大的收獲就是跟我一起搞社團的人了,認識這么多人萬一誰以后事業有成了還能幫我一把。
李林格(西南大學科幻協會):說起我創辦西南大學科幻協會的過程還有點意思。被西南大學錄取之后,我急切地想結識一些喜歡科幻的小伙伴來分享交流。于是,我通過QQ搜索大學里的科幻群,卻“粗心”地加入了西南交大的科幻群,聊得還特別開心。當時西南交大科幻協會的會長是空白,他告訴我,西大沒有幻協,不如你自己來組建一個吧!
于是我開始著手創建社團。第一步,從建群拉人開始。從新生群,專業群,各種各樣的群……我不懈余力地拉人進群,進群的科幻迷也不停地拉人,不知不覺我的科幻群有了兩百多人。第二步,是開學面基。來到西南大學,報完名,我把行李箱往寢室一放,就跑去和群里的三位科幻迷碰頭啦。他們是:陳曉波,西大幻協會旗會徽的設計者;楊航,文學造詣深厚的科幻寫作者;周元,充滿創意和執行力的科幻活動家。此外,還有一位只和我線上交流、從來沒有露過面的趙倩楠學姐,這就是西南大學幻協初創的團隊。在大家的幫助下,西南大學幻迷終于有了自己的組織,開展了眾多有趣的活動。目前,西大幻協已經有了第四任會長,會員近兩百人,校四星社團。
毛浩然(山西大學科幻協會):山西大學科幻協會最早是脫胎于本校天文協會的一個討論小組,后來演變成了一個QQ群,這個群里的一群科幻愛好者最后在我的牽頭下,共同創立了科幻協會這個社團。成立之后一開始是按學校規定,處于試運行階段,費了一年才考核轉正成功。協會一開始可以說和隔壁天文協會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很多部門的部長都是兩頭掛職,甚至有時候辦活動都在兩頭跑,不過這恐怕對很多科幻社團來說也不罕見,很多科幻社甚至也同時是本校的天文社。
何沐川(桂林理工大學天文與科幻協會):說實話我接觸科幻社團算是比較晚,最開始我是校天文協會的會長,但是天文學這個科目較為枯燥,這讓我們的干事學習興趣很低。這個時候我想到了引入與天文學接軌非常融洽的科幻,于是便創辦了我校的也是廣西的第一個科幻協會。果然新鮮血液和思想的涌入在碰撞中迸發出了絕妙的火花,天文迷的性格越來越活躍,而科幻迷的知識素養也越來越專業。
歐陽(北京聯合大學Fantasy科幻社):我最早接觸的是社會上的科幻社團,確實很好玩,但是活動一結束,約的火鍋一吃完,自己還是回到了學校的一畝三分地,感覺生活和科幻還是有距離,當時就了解到了不少高校的社團,于是就在想自己鼓起勇氣當自己學校的開拓者。
對我來講最大的困難是無知吧,因為自己想的挺好,但一旦真正落實開始做就發現不是那么簡單。想要成立社團的同學要有勇氣,要有信心,可以多接觸同學(必要時可以去蹭課找社員,比如我/笑哭),說不定你的夢想社員就在你隔壁班。為了湊齊創社需要的社員人數,我把我舍友全都算上了,書包里永遠都裝著入社用的調查問卷,走哪兒背哪兒。因為當時周圍沒有人可以給我幫助,只能是靠著自己摸索和一腔雞血,大二招新因為方法有問題差點黃了,但是幸運的是我找到了我最重要的一位社員(現在是副社),我從他那里了解到了新一代的社員更想要什么樣的社團。所以第二次招新的時候從容了很多,也比較成功。
當時開管理層會,中途和我一起創社的副社開玩笑說中途有段時間差點辦不下去,結果我2019級的小社長跟我說:“社長,有什么事要交代我們辦的一定跟我說,我很喜歡這個社,我不想讓它黃了。”當時就覺得,我拼了我這把老骨頭也會在我畢業之前把這個社好好的交給你。(握拳)[bushi]
張源睿(成都信息工程大學FoTo科幻協會):當我進入大學的時候,還沒有科幻協會,只有一群科幻迷偶爾一起去參加一些科幻活動,沒什么組織,很零散,我很希望能有一個平臺或者組織能夠把喜歡科幻的大家聚在一起,所以就成立了社團。
成立社團之前我找了幾個幻迷一起商量,也是和他們一起把社團建起來了,后來在北京舉辦了第一次亞太科幻大會,我們大家都趕不過去,于是向主辦方發送了郵件,提我們想要做一個祝愿大會的視頻,和那邊溝通好之后就開始拍視頻了,雖然最后沒能用上,但是過程還是非常開心的。
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社團結構和職務安排吧,那個時候剛開始也沒有管理社團經驗,就是一群幻迷朋友大家來幫忙,導致很多事務會有差錯,后來慢慢注意了之后,職責范圍分清就會好很多。任期內最驕傲的就是第一次招新,雖然人數不是特別多,五六十個,但是看到大家臉上“找到組織了”的笑容就覺得非常開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姚卓(延安大學科幻協會):入校之前知道學校沒有科幻協會(因為知道只有陜西只有五個高校有科幻協會),想著那就算了吧。百團大戰前一個月舍友加入了社聯,鼓動我創立一個社團。還是按捺不住對科幻協會一直的憧憬,上了船。
作為延安大學校團委領導的學生社團,創立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有一個掛名的指導老師。為了趕上18年的百團大戰納新,著實倉促,周五開始找指導老師,周一就要上交社聯。被輔導員拒絕,被學院老師拒絕,準備好了所有東西的我放棄了:我已經竭盡全力了,聽天由命吧。沒有想到周一三個同學叫我一起去副院長辦公室說聯系好了,結果出奇的順利。延安大學科幻協會差點夭折在那個周末。
感謝高校科幻平臺給我一個機會,感謝為延安大學科幻協會成立提供過幫助的人:創始人們,張富春副院長,哈工大老社長王博仟,西工大老社長尹俊杰及高校科幻聯盟幫助過我們的所有社團。
劉亞明(河北農業大學視界科幻社):一開始只是打算加入我們學校的科幻興趣社團,但是發現并沒有,然后和一個朋友一起合計了一番,就自建了個社團,又因為他有些緣由不當社長,所以就由我來當。其實朋友讓我來當社長,我是拒絕的,我明明是打算摸魚的,又沒有什么經驗,但那時候確實沒有什么別的選擇,所以我還是硬著頭皮上了,現在結果還不錯,讓我松了口氣。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打算成立社團,那時很難招到人,我還利用了我的一點點人脈,從每個班招人,后來,當時那個主要負責的人不當社長,我就當了社長,然后跟輔導員交流,填表,交文件,一番忙碌終于成功建立,于是又要舉辦活動,又有不少麻煩。
常家豪(河北農業大學視界科幻社):持續了三年的逆風局罷了(2021是第三年)。
第一年,因為我院老師不讓把科幻社團掛到院里,最終讓我的一位朋友掛到了他的學院下,由他擔任社團社長,我做個影子社長。第二年,碰上疫情了,社團的老一輩漸漸開始摸了,新一輩來得也很少,我硬頂著壓力,組織了一次科幻社課活動,一次線上觀影活動。第三年,我找社聯要來了校級社團的申請材料。找學院蓋章,反復交文件后,社聯卻來通知,新社團成立,社長的成績不夠。我又找了一位朋友,掛名擔任社長。截止接受采訪的時候,社聯的最新通知是,上面在改革,對成績查得挺嚴,把副主席的申報材料都撤了出來,只留了成績夠的社長的材料。然而,具體什么時候能審核通過,他們也說不好,只是說,要等。不過這些困難,對我來說,我無所謂。只要校級社團能夠成立,能夠招新,我就能將其起死回生。
劉泊辰(南信大風云科幻協會):大一下學期,學校要求每位學生選擇兩門通修課來修學分,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劉媛老師的《科幻文學賞析》。學期末的時候,劉老師在群里提出提議,想要在正式成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風云科幻協會”,需要招募會長。我當時一方面確實喜愛科幻,一方面也沒有參加什么協會社團類組織,于是就應了下來,暫時擔任風云科幻協會的會長。之后我就拉上了一群喜愛科幻的同學朋友們組成了協會組織發起人以及干事部管理層。
成立科幻協會需要撰寫一份長達19頁的申請報告書,還需要在三個星期內完成。當時正值學期末,既要臨考復習,又要撰寫申請書,當時確實有些忙不過來。后來還是盡量省出空余的時間來,線上線下組織開會,我與發起人、干事部部長們一起商議各項事宜,將申請書分成不同的板塊交付給不同的人來完成,如果有誰遇到問題就在群里喊一聲,大家一起集思廣益來解決。所以我覺得我們科幻協會的干事管理層還是非常團結的,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一個又一個困難被消滅干凈。所以,我覺得一些剛剛起步的科幻協會要做好面對各種困難的準備,同時不要畏懼困難,辦法總比問題多,大家要團結起來,一起想辦法,困難總會過去。
楊六一(成都中醫藥大學科幻文化協會):大一的時候想加入科幻社,發現我們學校沒有科幻社,我就想自己辦一個。剛開始就只是想想,只建了一個qq群聊,想把我們學校的科幻迷聚到一起。沒想到后來群協會里人還挺多,大家也支持我辦科幻社,剛好又遇到學校社團改革,允許申請成立新的社團,所以我們就走到一起辦了科幻社。還挺順利的,除了學校老是讓我們改協會名。我的信念就是想把大家聚到一起,以及對科幻的熱愛。而對我來說最大的妥協是不得不接受科幻迷是少數群體的現實。
高正東(成都中醫藥大學科幻文化協會):這個就有意思了,我記得是六一建了個科幻QQ群,到處發群二維碼,然后就認識了(因為學校沒有科幻社團),完了就說一起建一個就成了。剛開始躊躇滿志,以為我們能夠辦很多有趣的活動,后面疫情、社聯的活動申報、社員的積極性問題都是現實沉痛的打擊。
馬藝涵(白鴉幻想文學研究協會):大一下疫情在家,我搜索著吉林大學科幻社團的信息,很可惜,我沒有找到,盡管近幾年科幻之風興起,但似乎還沒有太吹刮到東北來。同樣是夏天的晚上,我喝著啤酒,腦中靈光閃過,一拍腿給我的朋友打了電話:“吉大沒有科幻社團的話,我們就一起搞一個!”憑著這一腔熱忱,我們白手起家,在學校的一些公眾平臺上做宣傳,從三人,到三十人,再到如今的百余人,聯系老師和校社聯的前輩,慢慢地把這個社團拉攏壯大,終于有了勉強的形狀。擔任這份職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絕不要害怕,不要因為過多的顧慮而畏手畏腳,要敢想,敢嘗試,有大干一場的勇氣,才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李奕成(深圳技術大學科幻天文協會):創社初衷是想找幫朋友一起聊聊三體。其實最開始是想成立科幻社,后來發現實在湊不齊人,所以就拉上在天文方面經驗豐富的同學創立了科幻天文協會。因為我們學校是一個新學校,目前為止的體量也比較小,只有2000人左右,所以發展真正愛好科幻和天文的社員都挺困難的,最大的阻礙就是招不到社員。這個客觀問題只有等學校體量越來越大之后慢慢解決,另外我們購置了兩臺天文望遠鏡,把一些作品推送到群里,對社團有一些正面的影響。
整理人:圈
來源: 高校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