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小萌,現在忙不忙?”
“不忙,怎么了?”
“那就幫媽媽打掃一下客廳的衛生。”
“憑什么?”
“我們大家一起使用的區域,一起打掃才對呀。”
“我又不使用客廳,誰用誰打掃。”
“你怎么這樣啊,小萌。”
“我怎么了?我說錯了嗎?我用過幾次客廳?”
“你怎么說話這么沒大沒小?”
“你大,也不能隨便欺負我吧?”
……一時之間,媽媽被小萌的頂撞弄得啞口無言。
【原因分析】
類似小萌這種不聽話又沒禮貌的現象,不少家長也經常遇見,事情雖說不大,但是很讓人心煩。究其原因,極有可能來自于以下兩個方面:
1.受身邊大環境影響缺乏基本責任感。
孩子生活的空間是一個多元且相當復雜的大環境,幼小的年齡正處于自我辨識度不高的狀態,很容易被第一時間接觸到的人和事所影響。倘若第一時間他們接觸到了正能量的事物,他們就會在一定時間內的言行更多趨向于正能量。但是,如果他們在第一時間接觸到了負能量的東西,則更多會樂于效仿。尤其是當前的網絡和影視劇內的一部分內容,缺少對未成年人言行底線的很好界定,為了流量、為了利益,經常使用一些博人眼球的“出格”言行。而部分未成年人不明真相,照搬照做,自我感覺“很酷”。豈不知,這種過分強調自我一時爽的做法,是缺乏基本責任感的一種具體體現,不但拉低了自己,還給親人帶來不小的傷害。
2.家庭教育不到位導致規矩意識缺失。
導致小萌這樣沒有基本規矩意識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經常有些家長會以工作忙、應酬多為由不去陪伴孩子;還有的家長以不知道怎么教育為由把孩子推給社會;也有的家長為了圖省事,消極保安全,給孩子一個手機或一臺電腦“隨你玩”。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都讓家庭教育缺了位。孩子的規矩意識從哪里來?不會憑空產生,社會也不會帶教,網絡更多提供的是娛樂打發時間。如果家長不主動靠上前,搶下這塊“意識高地”,有意識有計劃的把規矩意識潛移默化的灌輸到孩子頭腦中,就有可能導致意識失防,那么孩子表現不如意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解決建議】
一是擇友而處。
孩子的許多言行首先來自于模仿,跟什么樣的人交往就會有什么樣的言行。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深刻闡明了環境對未成年人影響的重大作用。正是因為未成年人的辨識度不高,家長才要睜大雙眼,分清楚孩子周圍的“赤”和“黑”,像孟母那樣堅決果斷的拿定主意,給孩子一個純潔、干凈、快樂的成長環境。
二是正視網絡。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稍不注意就會害人害己。對于未成年人,網絡的弊大于益。他們在刷視頻和瀏覽信息時思想容易被“帶偏”,他們在進入游戲后可能會變得暴力、嗜血。因此,家長要花心思和精力引導讓孩子正確使用網絡資源,合理控制使用時間,絕對不能圖一時省事,把孩子完全交給手機、電腦。否則,一旦產生不良影響,家長和孩子都會追悔莫及。
三是親自帶教。
古語“要吃如意飯,自己下手盛。”我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必須還要自己親自帶教。假如你想要一個懂事聽話有禮貌、勤勞善良有愛心、積極主動有擔當、聰明好學成績好的孩子,你就要不但用心用腦,還要舍得花時間去陪伴、去觀察、去思考、去不厭其煩的反復糾正等等。如果你不肯下一番這樣的苦功,想要不勞而獲讓孩子“自學成才”,可能失望的幾率會很大。
【經驗總結】
1.放任是最大的不負責任。
堅決不能為了圖省事,主動放棄對孩子的管理,交給社會、交給游戲、交給電視、交給網絡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
2.在陪伴中見證健康成長。
陪伴可以搶回社會和游戲占用的寶貴時間、陪伴可以摒棄不良因素的影響、陪伴可以確保孩子沿著你理想的狀態發展、陪伴可以培養健康的親子關系。
來源: 柳州市科普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