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在華為《突破烏江天險,實現戰略突圍》的誓師大會上,輪值主席徐直軍爆出華為已經實現了EDA的國產化,這是比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統更基礎更關鍵的突破。
究竟什么是EDA?
這要從電子設備制作說起。制作電子設備,第一步要設計電路原理圖,第二步轉換成器件實際連接的線路版圖,第三步根據線路板圖制作電路板,第四步把器件焊接在電路板上面。
最初這些工作都是靠手工的,效率自然很低,因此就出現了一種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英文名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縮寫就是EDA。EDA就好比農民手里的農具,離開了它們,電子設計師什么都干不了。
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卡我們的脖子,公眾關注的是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統,而行業人士擔心的卻是EDA。因為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統我們本來就有基礎,突破的技術路線也很清晰,現在14納米芯片已經量產,鴻蒙操作系統獲得了極大成功。而全球EDA市場由美國三大巨頭Synopsys、Cadence、Siemens-EDA把控者,并深耕沉淀了幾十年。
圖片來自圖蟲網
在全球電子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下,EDA功能不斷迭代進步,系統越來越完善和強大,形成了既龐大又精細的通用性巨型工具庫。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電子企業從來就沒有過另起爐灶搞出替代產品的想法,這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現在華為宣稱已經有了整套的解決方案,原理設計、仿真驗證、電路布局、線路版圖、規則檢查,整套工具都有了替代方案,這是一項震驚世界的事件。
華為為什么能做到?
原因有幾個,一是被逼的,華為雖有一流電子設備設計能力,但工具卻被沒收了,不得已只能再做一套新工具。
二是難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EDA的能力是逐漸摸索改進出來的,例如電源地線的純凈度該如何保持?射頻器件的電磁兼容性該怎樣保證?這些都是不斷試錯摸索出來的知識,而這些知識都是公開的。華為不再需要試錯,直接把這些知識實現出來就行了。好比是制造農具,青銅農具、鐵質農具等進化過程都省略了,直接設計新款聯合收割機,這就快多了。
三是有軍團作戰的研發模式。任何一款EDA都有成千上萬功能模塊,全部重新實現是件浩瀚的大工程。華為自2018年開始研發EDA替代,集中了大量人力和財力,多部門密切協同集智攻關。正如任正非說的“瞄準一個城墻沖鋒”那樣,這種效率是傳統研發模式難以企及的。
現在華為已經完成了軟件硬件開發78款工具的替代,支持了華為公司10多萬工程師的開發工作,而且還基于華為云對外提供軟件工具的服務,實現了內外一致。他們把所有產品線都切換到了自研工具,例如把電路原理圖都轉移到自研的“天樞”EDA上面,合作伙伴和客戶也可以在華為云上來使用。目前每月有大約20多萬的軟件開發人員和19.7萬名的硬件開發人員在使用這些新工具,還有203家企業愿意付費使用。
EDA的突破有著三方面的意義,一是解決了進入美國實體清單的企業業務連續性的問題;二是在工具軟件去美化國產化方面起到了示范效應;三是在合作的科研院所中培養了EDA相關的復合型人才。
美國用來卡我們脖子的鐵鏈有三個鎖扣,分別是高端芯片、操作系統和EDA,高端芯片已有突破,操作系統已有鴻蒙,EDA的國產替代,說明最后一個鎖扣正在打開。
雖然EDA的研發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尚未徹底突破的工具仍有不少,需要馬不停蹄繼續攻關,EDA的去美化國產化已經開上了快車道。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奧卡姆剃刀
審核:黃永光(中科院半導體所 副研究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