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知道,華夏文明的起源的確與竹子有關,中國最早的詩歌、哲學和歷史,書寫在一片片竹板上。
我們身邊的植物,大略可以分為草木兩大類,竹子讓人為難。它和草不同,草稱草叢,竹叫竹林,什么草也不如竹子高大;它也不像樹,樹有年輪,竹卻是空心的。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竹:冬生草也。”后人解釋道,竹“胎生于冬”,意思是冬天懷胎出筍,筍大成竹。晉代戴凱之把竹單獨歸為一類:“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是一族之總名。”他認為,植物中有草、木、竹,就像動物中有魚、鳥、獸一樣。
現代植物分類學把竹歸入禾本科竹亞科,終結了爭論,說竹子是草的人贏了。全世界竹亞科植物約1500種,我國高達750多種,占了半壁江山。我國西南地區是世界竹類的起源中心。
中國人與竹特別親密,英國學者李約瑟甚至說,中國是“竹子文明”的國度。蘇東坡列舉日用竹制品: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我們還應該補充竹簡,在紙張發明之前,中國人一直削竹片記事。有趣的是,明代學者宋應星根本不相信竹簡,反問道:秦焚書以前,書籍甚多,“削竹能藏幾何”?他想不到,幾百年后就出土了大量秦漢以前的竹簡。
竹子是熱帶、亞熱帶植物,性喜溫暖濕潤,如今的黃河流域并沒有天然竹林。那么,北方的竹簡來自哪里?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我國的天然竹林,主要分布于秦嶺、淮河以南的省份,其中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廣東、四川六省面積最大,占全國竹林總面積的四分之三。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氣候寒冷干燥,沒有大片竹子的自然群落,只有一些小片竹林,且多為人工栽培。黃河可以看成我國竹林自然分布區的北界。黃河以北也能栽培竹子,但干旱季節需要依靠人工灌溉才能成活。
然而,據竺可楨先生研究,兩三千年前中國的氣候比今天溫暖,黃河兩岸長滿了竹林。《詩經·淇奧》描述說,黃河以北的淇河(今河南淇縣)“綠竹青青”;司馬遷《史記》稱陜西關中“渭川千畝竹”。唐代以后氣候轉冷,竹林才退回秦嶺、淮河以南。也就是說,華夏文明的起源的確與竹子有關,中國最早的詩歌、哲學和歷史,書寫在一片片竹板上。
戴凱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本《竹譜》,記載61種竹品;元李衎(kàn)《竹譜詳錄》記錄了毛竹、筇(qióng)竹、方竹、扁竹、藤竹、苦竹、小娘竹、三角竹等334種,是比較完善的中國竹品志。據統計,我國歷代共出現了20多部竹譜,奇怪的是,除了植物竹譜,元明以后一大半是關于墨竹的畫譜。原來,竹子變成了一種重要的審美對象和繪畫題材。
與竹子相處久了,人們發現,竹身上的很多特點,例如根基扎實、性耿直、虛心、堅貞不屈、有氣節,正是儒家推崇的君子之美德。通過種竹與畫竹,潛移默化,文人士大夫接受了竹子的風骨,節操及謙遜、堅韌等品格。墨竹名家鄭燮自題《竹石圖》說,竹子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干霄,有如“士君子豪氣凌云”,所以他不僅為竹寫生,還要為竹寫神。竹是中國人的道德導師。
竹子四季常青,通過竹筍繁殖成林,終生只開一次花,結一次果。按《竹譜》的說法,竹60年而易根,成片開花結實,然后枯死。竹花是竹子的絕唱,黃白色;竹實有如稻穗,稱竹米,可以食用,傳說鳳凰非竹米不食。《玉堂閑話》記載,唐代隴西一帶大旱,正好山竹開花結子,饑民們采來舂米而食,比糯米更馨香。北宋詩人周紫芝記錄了福建的一場饑荒,很幸運,“今年是處生竹花,竹米登囷(qūn,糧倉)日千斛”,挽救了很多生命。
竹林茂密的南方,很多民族有“竹生人”或“竹王”的傳說。《華陽國志》記載,有位女子在溪邊浣衣,水面漂來三節大竹,中有小兒啼聲,她帶回家,破竹得一男兒。這孩子長大后雄霸一方,在云貴高原創建了夜郎國,又稱竹王。晉王彪之《閩中賦》稱:“筼筜(yún dāng)函人。”筼筜是一種大竹,生長在水邊,廈門至今有筼筜湖。函人,容納了一個人。南朝劉敬叔《異苑》也說,建安郡(今福建)有筼筜竹,“竹節中有人,長尺許,頭足皆具”。竹海深處,世界宛如初生,云霧與陽光飄忽不定,唯有竹筍懷抱著巨大的秘密,拔節生長。
我老家就在建安郡故地。每次見到篾匠手持鋒利的砍刀,滿不在乎地破竹,我都有些擔心,暗道:小心啊,不要傷了住在竹節中的小人!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作者:蕭春雷 人文地理作家
審核:王康 北京植物園科普中心主任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