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近日,筆者小區群里一位大爺發了一張截圖(見下圖),大意是在左手進行輸液、輸血會增加猝死風險,而在右手就不會。圖中描述說,“偏涼的液體從左胳膊進入,一旦引起心肌痙攣,如果處于擴張狀態,電擊有可能使心臟重新跳動;如果處于閉合狀態,人的生命即在危機之中”“在右胳膊上實施比較安全。人氣與天地陽氣從左向右旋轉,一旦液體偏涼,循環至左側心臟區域時,已經緩和。”
那么,圖中說的“左手輸液、輸血會增加猝死風險”觀點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人體血液循環和真正增加猝死風險的十大行為!
分析
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和血液構成,它們的任務是運送氧氣、二氧化碳、營養物質、廢物等,保持人體的生命活動。你可以把血液循環系統想象成一條環繞全身的高速公路,心臟就是其中的發動機,動脈和靜脈就是高速公路上的車道,毛細血管就是連接各個城市和鄉村的小路,血液就是運輸貨物的車輛。
心臟有四個房間,分別叫做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里面裝的是富含氧氣的紅色血液,右心房和右心室里面裝的是缺少氧氣的暗紅色血液。左右兩邊之間有一道墻叫做中隔,防止兩種血液混合。
人體有兩種循環:體循環和肺循環。體循環就是從左心室出發,經過主動脈、動脈、毛細血管、靜脈、上下腔靜脈回到右心房的過程。肺循環就是從右心室出發,經過肺動脈、肺毛細血管、肺靜脈回到左心房的過程。
血液循環示意圖(《系統解剖學(第8版)》)
根據上述人體的循環解剖結構和工作機理可知,不管是左手還是右手進行輸液,液體先進入靜脈→體循環→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動脈。并不會因為心臟在左側,在左手輸的液體就直接進入心臟,更不存在右手輸液的“人氣與天地陽氣從左向右旋轉”說法。所以,左手輸液、輸血增加猝死風險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不過,確實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因為心源性猝死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可能在工作、運動、睡覺、吃飯、甚至笑著說話的時候,突然倒下,再也沒有起來。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臟原因導致的突然死亡,通常是由于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所致。心源性猝死的發生往往沒有明顯的預兆和征兆,很難預防和救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無能為力,任其發生。
事實上,心源性猝死的發生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我們能夠健康生活,注意避免一些危險因素,就可以大大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那么,真正會增加猝死風險的是哪些行為呢?今天一起了解一下。
1
長期吸煙
長期吸煙會導致冠心病的發生率上升,而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誘因之一。吸煙還會引起血壓增高、血液粘稠度提高、動脈硬化等,這些都會給心臟帶來負擔和損害。
2
過度肥胖
過度肥胖會導致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綜合征的發生率提高,從而導致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提高。過度肥胖還會引起呼吸困難、睡眠呼吸暫停等,影響心肺功能。
3
不運動
缺乏運動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心肌萎縮,血管彈性降低,血液循環障礙等,都會增加心臟負荷和損害。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壓和血脂,預防冠心病和心律失常。
4
過度運動
適當運動有益于心臟健康,但運動過度也會對心臟造成損害。過度運動會導致心肌缺氧、代謝失調、電解質紊亂等,引發惡性心律失常。過度運動還可能導致胸部受傷或心臟震蕩,造成心臟電信號傳導異常。
5
過量飲酒
過量飲酒會對心臟產生毒性作用,導致高血壓、冠心病、擴張型心肌病等。飲酒還可能誘發房顫或其他類型的心律失常。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6
情緒異常激動
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分泌大量兒茶酚胺等激素,使得心率加快、血壓增高、冠狀動脈收縮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或惡性心律失常。情緒激動還可能誘發高敏感性房顫或其他類型的房顫。
7
服用某些藥物
某些藥物可能對心臟有不良影響,如抑制鉀離子通道或鈣離子通道的藥物可能延長QT間期或誘發扭轉型室速;抑制鈉離子通道的藥物可能引起布魯加達綜合征或沃爾夫-帕金森-懷特綜合征;刺激交感神經系統的藥物可能誘發室速或室顫;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藥物可能誘發房顫等。
8
常年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和副交感神經抑制,使得血壓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狀動脈收縮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或惡性心律失常。睡眠不足還可能誘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SAS),SAS是指睡眠中反復出現呼吸暫停或低通氣現象,并伴有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等生理改變。SAS可引起多種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冠心病、左室肥厚、左房擴大等,并可直接誘發房顫或其他類型的房顫。
9
長期暴飲暴食
暴飲暴食會導致胃部擴張,擠壓心臟和肺部,影響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環。暴飲暴食還會導致血糖、血脂、胰島素等急速升高或變化,引起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10
長時間過度勞累
過度勞累會使心臟長期處于高負荷狀態,消耗大量氧氣和能量,導致心肌缺血、代謝失調、電解質紊亂等,引發惡性心律失常。過度勞累還會導致免疫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發生、心肌炎等,影響心臟結構和功能 。
結論
引發猝死的危險因素有很多,有些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如年齡、性別、遺傳等,有些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如長期吸煙、過量飲酒等。希望大家盡量避免或者控制那些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以降低猝死的風險。
另外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左手輸液不會增加猝死風險,右手輸液也不會,大家不要再被誤導了!
作者|孟 堯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生 醫學博士
審核|徐迎佳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 心血管內科 主任醫師
文章由“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轉載引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