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就像我們日常所呼吸的精神空氣一樣,因為獲得很容易,反而不懂得珍惜。這種空氣變得渾濁了,導致人體呼吸系統出現問題了,大家才會想盡一切辦法來珍惜和改善。身體中的血液和血管就像一對難兄難弟,血液濃稠容易堵塞血管,而血管堆滿油脂又容易減緩血流速度,甚至會停止流動。如果在平時飲食不健康,經常吃油膩的食物,會導致血液黏稠,脂肪堆積在血管壁。無法使血液正常流通,增加其負擔,且容易形成血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什么因素會導致血液粘稠?
1.高脂血癥血液粘稠可能與高脂血癥有關,因為高脂血癥容易導致血漿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一旦這兩種物質升高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血液粘稠的情況。2.心血管疾病如果患者患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等心血管疾病時,可能會由于血脂升高而導致血流緩慢,出現血液黏稠的現象。3.過度的疲勞過度的疲勞會造成血液的粘稠。當人體面臨的壓力過大、過于疲勞就會影響白細胞的變形及通過能力,從而使白細胞粘附在血管通路的入口處,堵塞入口導致血粘度增高,通行不暢。因此,精神壓力過大、過于疲勞、經常熬夜加班的人,一般血粘度會比較高。4.抽煙飲酒抽煙飲酒也是誘發血液粘稠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兩種行為可以產生使身體“生銹”的活性氧,還會增加膽固醇和中性脂肪,導致血液粘稠。上述這些就是誘發血液粘稠的關鍵因素,大家平時要多加注意避免,不然血液粘稠帶來的危害還是很大的。
血液“稀釋劑”公布,并非檸檬水,醫生:平時常喝,血管會變干凈
要說起血管稀釋劑,多數人首先會想到檸檬水。因為其中富含維生素C以及多種營養成分,既有利于美白肌膚,也有利于稀釋血液,預防血管堵塞的問題。但是真正的血液稀釋劑,并非檸檬水,而是以下幾種食材,若堅持泡水喝點,有助血管更健康。1.桑葉茶事實上,如果我們是在保護血管,我們可以選擇在平時喝一些桑葉茶。桑葉富含桑葉堿和桑葉多糖,有助于調節血糖水平,促進胰島素分泌。它還有助于降低血脂,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血管中的有毒廢物,防止血管堵塞,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這也是一種血液稀釋劑。我希望你喜歡。2.綠茶茶葉不僅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清心除煩、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濕等藥理作用。還對現代疾病,如輻射病、心腦血管病、癌癥等疾病,有一定的藥理功效。綠茶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促進消化、增強血管彈性、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延緩衰老和抑制細菌的功效。
長期飲用,綠茶中的茶多酚和茶甘寧成分,能夠有效的降低血液中的糖分、脂類和膽固醇。3.蓮子心水血液中有過高的黏稠度,可以喝點蓮子心泡水,味道有些偏苦澀,這樣可以發揮不錯的清熱去火作用。同時有助血壓與血脂的下降,清理血管里的多余脂質,防止堵塞現象的發生。4.苦丁茶它的味道可能會有一些苦澀,但是它的營養價值卻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疏通血管這一方面。可以幫助人體促進血液循環,有效的將今天垃圾排出,降低膽固醇的含量。所以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選擇多喝一些苦丁茶。
血液粘稠怎么調理?試試這4個方法,血液暢通無阻
1.多喝水建議血液粘稠的患者多喝水,既能夠起到利尿的作用,也能夠使血液得到稀釋,但前提是要掌握正確的喝水方法。首先不能夠用飲料代替水,含有糖分的飲料會導致患者肥胖,含有鹽分的水則會使人體細胞處于缺水的狀態,使血液粘稠變得更加嚴重。因此血液粘稠的患者要盡量多喝一些白開水,如果覺得太淡也可以喝一些淡茶水。2.堅持運動運動也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好方法,現在很多人都缺乏鍛煉,長期一坐就是一整天,這樣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肥胖以及血栓的出現。建議大家要保持足夠的運動量。運動時,體內的血液循環也會隨之加快,有利于身體中廢棄物及時排出,對于減少血栓的形成有較好的效果。3.保證充足睡眠熬夜也對健康不利,頻繁熬夜容易導致血壓、血脂等波動明顯。血液想要維持健康狀態,改善粘稠的情況,需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調養身體。因此平時需要注意早睡早起,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提高器官功能,幫助疏通血管,維持血液健康狀態。4.補充人體需要的營養想要避免血液太過粘稠,一些重要的營養物質應該及時獲取,通過健康飲食這種方式對血液粘稠改善有利。很多人本身血液粘稠度增加,在飲食過程中,方法還不合理,大量獲取高脂肪食物、高膽固醇食物,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液粘稠這種現象會越發嚴重。
而通過補充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能夠給血管洗洗澡,里面的營養物質能夠增加血管彈性,同時降低血液粘稠度,對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表現有改善作用。
早上7點-9點一天有24個小時,晚上23點到早上6點大部分人還在睡眠中,而血液黏稠度最高的時間段就是也就是晨起之后的兩個小時。正常人的起床時間是早上7點左右,人經過一夜的睡眠,起身之后,身體還沒有從睡意中蘇醒過來,身體器官包括血液還沒有回歸正常。所以這個時間段血液黏稠度較高。同時這個點,也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現血栓最高發的時間,被稱為“心血管高峰期”。這個時間段,要注意預防血壓升高。
來源: 大家醫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