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是昆蟲世界中最廣泛、最常見的一類昆蟲,它們的種群數量正在全球范圍內急劇減少,在許多地區變成了亟需保護的物種、甚至瀕臨滅絕。了解哪些蝴蝶物種會遷徙,對于制定它們的保護計劃至關重要,因為對于遷徙物種的管理行動需要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協調。不過,盡管遷徙在蝴蝶中似乎很普遍,但其普遍性、分類學和地理分布等方面仍知之甚少。昆蟲遷徙的研究受到它們體型較小和追蹤長距離個體的困難的制約。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工作組近日拜讀了一篇發表在Biological Reviews上的學術文章,該文對蝴蝶遷徙進行了文獻綜述,指出幾乎有超過600個蝴蝶物種存在遷徙行為。
圖:在加利福尼亞州皮斯莫州立海灘過冬的一串帝王蝴蝶(2015年)攝影:Steve Corey。來源:Wikipedia
然而,這還只是已知的情況。實際上,關于蝴蝶遷徙的“新發現”速度表明,可能還有更多的物種實際上具有遷徙行為。
有“遷徙”行為的蝴蝶,涉及到蝴蝶的所有科,包括熱帶和溫帶物種;蛺蝶科最多,有超過其他任何科的遷徙物種(275種);而從比例上來說,粉蝶科的遷徙物種是比例最高的(占13%,133種)。在文獻中,遷徙物種的遷徙狀態被用作證據的有13個線索,但對于92%的已確認遷徙物種,只有一個線索可用,而對于僅有10種物種,有四個或更多線索可用——這些物種全部來自粉蝶科和蛺蝶科。
遷徙蝴蝶分布于世界各地,盡管蝴蝶遷徙的地理分布尚未解析,迄今為止的大部分數據來自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蝴蝶的遷徙比以前所認知的要普遍得多——遠不止帝王斑蝶和小紅蛺蝶這些眾所周知的例子。因此,該論文的作者建議,保護蝴蝶等昆蟲物種,必須考慮到遷徙行為的空間依賴性。
借此機會,小編也想說:目前關于蝴蝶遷徙的科學信息之所以有限,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了蝴蝶的個頭尺寸小和壽命短、分布的地理范圍廣泛、多樣的環境條件、復雜的遷徙機制以及技術和資源方面的限制。
首先,蝴蝶的遷徙行為受到其小尺寸和短壽命的限制。由于蝴蝶的體型較小,遷徙過程中的距離相對較短,追蹤和觀察它們的移動變得困難。此外,蝴蝶的壽命通常較短,遷徙行為往往發生在它們的短暫成年階段,這進一步限制了研究者對其遷徙過程的觀察和研究時間。
其次,蝴蝶遷徙涉及廣泛的地理范圍和多樣的環境條件。許多蝴蝶物種在遷徙過程中跨越不同的地理區域和生境類型,這增加了研究的復雜性。追蹤和了解蝴蝶在遷徙途中的準確路徑和目的地需要在不同的地點設置監測站點,并進行長期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
再者,蝴蝶的遷徙行為還受到許多內外因素的影響。內部因素包括遺傳和生理機制,以及與遷徙相關的生命周期和行為適應性。外部因素則涉及到環境條件、季節變化、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了解和解釋這些復雜的遷徙機制需要進行綜合的多學科研究,包括生物學、生態學、地理學、氣象學等領域的知識融合。
另外呢,蝴蝶遷徙的研究也面臨著技術和資源方面的挑戰(這可能也側面解釋了為什么關于蝴蝶遷徙的研究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我們看到的數據是比較缺乏的,甚至很多人都沒有關注過蝴蝶的遷徙)。因為我們知道,追蹤和監測蝴蝶遷徙過程需要使用比較先進的技術工具,如雷達、衛星追蹤器、標記和回收實驗等。這些技術的使用需要大量的資金、設備和專業知識,這可能也限制了關于這類遷徙性昆蟲的研究的范圍和深度。
彩羽翩躚凌霄漢,飛舞花間舞翩然。徜徉云霄逐彩虹,蝶舞乾坤自由飛。總之呢,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保持開放的心態、去認識這些美麗的、流動的小生命,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事情。相信未來也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蝴蝶遷徙研究,讓我們先不著急下定論說“到底有多少種”,不防以開放的、學習和不斷更新自我知識庫的心態,去拭目以待、去擁抱未來。
參考文獻:
Chowdhury S, Fuller R A, Dingle H, et al. Migration in butterflies: a global overview[J]. Biological Reviews, 2021, 96(4): 1462-1483.
編譯:王芊佳
審核:Sara
編輯:Tommy
來源: 中國綠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