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我家孩子在家寫作業,都是邊寫邊玩,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吃東西,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又發愣,拖拖拉拉的。怎么說都不聽,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折騰到十一二點,第二天早上又不想起床,迷迷瞪瞪說沒睡醒。真是拿他沒辦法!”家長老韋的一番話引起了不少家長的共鳴。
【原因分析】
**1.習慣養成不好。**導致這種現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眾所周知,一心不可二用,同時做幾件事情的結果往往是哪件事情都難以做好。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小貓釣魚”的童話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道理。好習慣可以讓人受益終身,不好的習慣卻會讓人難以成事。
**2.從小備加溺愛。**孩子的習慣沒有養成好的根源在于家長的溺愛。也許是父親母親,也許是更上一代的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由于不忍心孩子受一點點委屈,所以導致孩子從小就是要干啥就干啥,想干啥就干啥。即使家中偶爾有一兩位家長要給孩子立規矩,也會立刻遭到其他家長的反對和攻擊。在這樣的溺愛氛圍中,想要養成一個良好習慣大多都會“流產”。
【解決建議】——21天習慣養成法
座談中,一位姓黃的家長分享了他一套比較成功的“21天習慣養成法”,給家長老韋的困惑指明了出路。
一開始的時候,老黃家的孩子也有著類似的情況。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他特地提前和家屬及老人進行了溝通。告訴他們要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剛開始必須要能夠狠得下心,積極做好配合。
孩子放心后,老黃告訴孩子:“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就開飯,寫不完我們都等你。”隨后他搬來一把椅子就坐在了孩子身邊。本來還想玩一會兒的孩子看到老黃一臉嚴肅的樣子,沒有辦法只有很不情愿的坐下來開始寫起了作業。期間,孩子幾次想起身去做別的事情,都被老黃給及時制止了。孩子向媽媽求助,媽媽讓他問爸爸,可是老黃不同意,孩子只有繼續埋頭寫作業。
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孩子說寫完了。“好的,開飯!”老黃大聲說。飯桌上,老黃一邊夸獎孩子今天的作業完成得快,一邊把孩子平時喜歡的菜給他夾到碗里,他還告訴孩子,吃完飯后可以自由的玩。
第二天,繼續。第三天,同樣……就這樣連續堅持了整整三周時間。孩子養成了放學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作業的習慣,即使老黃不守在孩子身邊,孩子也會比較快速地主動完成作業,一改以往拖拖拉拉的做法。
【經驗總結】
**1.改習慣意見要統一。**許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孩子不良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家長之間的意見不夠統一。因此,在改不良習慣之前,家長間的溝通并能夠達成一致意見是非常必要的。
**2.改習慣態度要堅決。**孩子的不良習慣總是改不掉,與家長的態度不夠堅決也有很大關系。不少家長經常一時興起要怎樣怎樣,但是很快又以工作忙沒時間或者用狠不下心等等原因給自己找理由。
來源: 柳州市科普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