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新買的冰箱、空調上,總會貼著一個花花綠綠的標志,上面除了有著不同長短、紅色抑或是綠色的柱狀圖外,還有幾個大字寫著“中國能效標識”。那么,這個能效標識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上面又有著哪些信息呢?
#1 什么是能效標識
能效標識,是能源效率標識的簡稱,是貼附在能耗產品本身或其包裝上,用于表示產品能源效率等級和性能指標的一種信息標簽。
圖源:簽約攝影師/IC photo
從2005年3月1日第一次頒布實施能效標準開始,我們國家從最開始的冰箱、空調這兩樣產品,逐漸擴大到現在的電視機、熱水器、電飯鍋、電磁爐等22項用能產品,均根據不同產品的特性,規定了能效限定值和相應的能效等級分級,并且要求產品需要附上相應的能效標識。
#2 能效標識包含哪些信息
能效標識作為一種信息標識,直觀地標示了用能產品的能源效率等級、能源消耗指標以及其他比較重要的性能指標。我們以洗衣機的能耗標識為例。首先,能效標識標明了產品生產者名稱和規格型號。
圖源:自己拍的
接著,就是最重要的能源效率等級,也是判斷一個用能產品是否節能的最重要指標。我國的能效標識將能效一共分為從1到5,一共五個等級,能效等級數字越小,表示產品的能源效率越高,也就是節能效果越好、越省電。如圖所示,等級1表示產品能耗最低,最省電;等級2表示產品比較節電;等級3表示產品的能源效率為我國市場的平均水平,節能效果居于中等;等級4則表示產品能耗偏高,能源效率低于平均水平;而等級5是該用能產品在我國的市場準入標準,能耗水平比這個還高的,將不能在中國進行銷售。
圖源:簽約攝影師/IC photo
同時,為了直觀的反應產品的能耗情況,低能耗的等級用綠色表示,而高能耗的等級則用鮮艷的紅色進行表示,讓我們一目了然。產品本身的能耗等級情況,在標識的右側進行了標注。以下圖的冰箱能耗標識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能耗等級為1,是屬于最節能的產品。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家的電器的能耗級別是多少。
圖源:自己拍的
最后,能耗標識還標注了該產品的重要性能參數。以冰箱為例,你可以通過能效標識快速了解到它每24小時的實際耗電量、冷藏室和冷凍室的儲存容積。所以,從上圖的冰箱標識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該冰箱的24小時耗電量為0.82度,冷藏室和冷凍室的容積分別為300升和142升,應該是個較大冰箱。
#3 新****舊能耗標準的區別
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和工業生產的成熟,以及對于碳排放的控制要求,我們國家對于用能產品的能耗標準也隨著實際需求進行更新和發展。空調、洗衣機、平板電視等產品的能耗標準均在近年進行了重新修訂,新的能效標準要求更為嚴格,均在原標準基礎上大幅提高,以淘汰耗能較高的舊設備。以2020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空調新能耗標準為例:
圖源:作者提供
新能效標準首先統一了變頻空調和定頻空調的標準,同時原本的1級能效,在新能效標準中降級為2級能效,而原來的最低級能效的產品將被淘汰出市場,不再允許出售。同時,國家設置新的1級能效,以供有著更高能量效率的產品使用。目前市場上,甚至有著一批“超1級能效”產品的出現。顧名思義,“超1級能效”的產品,能效指數還大大高于新能效標準中1級的標準。
#4 1級能效到底能省多少電
在了解了我國家電產品的能效標識和相關知識以后,大家心里肯定非常好奇,高能效指數的產品到底能幫我們省多少電呢?那我們就以空調為例,來進行實際的計算。
圖源:拍信創意
首先,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所以,空調的運行原理就是通過消耗電能,從而達到將室內熱量轉移到高溫的室外。而空調的能效指數(能效比)是指轉移的熱量功率(制冷率)/空調功率(耗電率)。以2020年我國空調新能效標準為例,如果是一個2P的空調,其制冷功率為4500W(4.5kw)。1級能效產品的產品能效指數(能效比)為5,5級能效產品的能效指數(能效比)為3.3。
圖源:拍信創意
那么,在額定功率運行的情況下,1級能效產品的每小時耗電量為4.5/5=0.9度,而5級能效產品的每小時耗電量為4.5/3.3=1.36度,兩者相差了0.46度。如果我們按每天開空調6小時計算,每天產生的耗電量差值為2.76度電。當然,目前市面上的絕大多數空調都是變頻空調,空調的實際能效會隨著室內外溫度差的變化而變化,實際上的節能程度是小于0.46度/小時,但還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大大的減少能量的消耗。
圖源:拍信創意
不同的家電產品,因為耗電量和能效標準的不同,不同能耗等級的產品節能的比例和節能量有所不同。例如,容積為300升的冰箱,1級能耗產品每天(24小時)消耗電量約0.65度,而2級能效的產品每天(24小時)的耗電量約為0.78度,每天的耗電量差值為0.13度。但是,哪怕節省的能量很少,也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畢竟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且基礎設施完善、經濟發達的國家,每人每天哪怕能夠多節約0.01度電,一年時間累計下來都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本文作者:胡安邦,核工程專業的世間奔行者。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