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飛機C-919終于正式投入了運營,這意味著我們普通人以后也可以乘坐國產干線客機出行了,我最近也一直在關注機票,想要找機會飛一次。關注919的朋友們可能知道,早在2017年5月,C-919就已經首飛了,而在2022年9月,它就已經拿到了型號合格證,那為什么知道2023年才能買到它的票呢?這期間都發生了些什么呢?

眾所周知,首飛只是一架飛機的第一次飛行,這次飛行的目的很有限,甚至連起落架都是不收的,所以在那之后,還需要依次測試它的各種性能,直到全部滿足要求,才能投入使用。而民航客機相比軍用飛機而言,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個要求叫做適航。事實上,在航空器早期的時候,是沒有這個要求的,比如萊特兄弟那個年代,飛機可以說是隨便飛,你敢飛,那就讓你飛。

但隨著天上的飛機越來越多,事故也越來越多,飛機自己甩也就罷了,很多時候還會牽連地上的人,如此一來,政府必然要管,于是就成立了相應的管理部門,制訂出相應的管理辦法,也就是規定:什么樣的航空器可以飛,什么樣的航空器不能飛。可以簡單地把“適航”理解成:管理部門允許你飛。從那之后,就有一句話:離地三尺,就有適航。特別是對于民航運營來說,安全是第一要務,你想啊,本來大家就對在高空飛行有恐懼,要是在三天兩頭出事兒,那這行就沒法干了,因此,監管非常重要。

經過了許多年的發展,世界上的適航標準已經非常詳細和嚴格,而適航標準涵蓋了一架民航客機使用的全方面,從設計,到制造,到使用,到維修,全部都要管,對于航空公司來說,他們要負責的是后面的使用和維修部分,而對于飛機制造企業來說,要負責的就是設計和制造這個部分,監管部門需要通過對一款飛機從設計到制造全部流程的監督,最后來判斷這一款飛機適不適合投入商業運營,如果適合,就會給它發一個證件,這個證件就叫型號合格證,而在這種飛機投入使用之后,監管部門還會持續監督這架飛機的使用和維修情況,給這架飛機頒發適航證,有適航證的飛機,才能繼續運營。所以如果用車來類比的話,型號合格證就相當于是這款車的生產和售賣許可,而適航證則相當于是某一輛車的行駛證。

2022年9月C-919拿到的,就是型號合格證。為了拿到這個型號合格證,它需要通過相應的考試,這個考試有多少道題呢?我簡要查了一下,僅僅是試飛科目,就有729個,這些試飛科目除了最基本的飛機飛行性能的驗證之外,還需要探索一些死亡邊界。我們知道,無論是車,還是飛機,都有極限,作為四平八穩飛行和使用的民航客機,要保證安全,飛行員要做的就是遠離這些極限,不知道極限在哪里,怎么遠離呢?仿真和模擬固然是最安全的獲得這些極限邊界的方法,但它遠不足以說服民航管理部門,這些邊界需要通過實際的飛行來獲取。

比如在919的試飛當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三個科目是失速、最小離地速度以及自然結冰試驗,失速是民航客機避猶不及的飛行狀態,如果進入了深失速,像客機這樣的大型飛機會進入螺旋,失控,改不出來,結果只能是摔,而失速科目就是在這個邊界一點點試探,從而給之后飛行的飛行員畫一條線,遠離這條線,就會遠離失速。而最小離地速度就是要看這個飛機最低可以在多小的速度下離地,這要求它抬頭抬到最大,而一架客機在地面抬頭的極限值,是由它的屁股決定的,因為當它的頭高高抬起時,屁股會蹭到地面,這時就是它能夠抬起的最大角度。

為了又讓飛機抬到這個角度,又不把飛蹭壞,就要給飛機尾部加上尾橇,但即便如此,如果抬得太猛,依然會把飛機損壞,為了實現“蹭到了,但有沒有蹭的很疼的”狀態,試飛員的技術必須得高超,一路火花帶閃電地完成試驗,光是看看都覺得刺激。而全機結冰試驗對于我們最大的挑戰居然是:找冰。當年ARJ-21在試飛的時候為了找結冰天氣,都飛到了北美,而為了在國內完成919的結冰試飛,航空部門得和氣象部門配合,來摸清咱們國家上空的結冰規律,他們建立了一個結冰數據庫,基本能夠預測什么時候在哪里適合做實驗。這才把結冰試驗在中國的空中做完。

而除了這700多個需要離地試飛的科目之外,還有許多其它的需要在地面上進行的測試。比如全機靜力試驗,它需要測試飛機所能夠承受的最大氣動載荷,但我們不可能讓飛行員在空中去把這個載荷飛出來,那樣的話過于危險,而且我們沒辦法做到“干壞為止”,我就是搞飛機結構的,經常有朋友問我:你老說做試驗做試驗,你們做的啥試驗啊?我就跟他們說,簡單來說就是用各種辦法把一個東西給玩兒壞。我們肯定不敢把飛機在空中給玩兒壞,所以只能在地面上進行模擬。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只要是模擬,就一定與真實飛行有差別,那我怎么才能把這個差別降到最小呢?那就要涉及到試驗方法,所以,適航標準對航空制造企業的試驗方法有規定,我必須得能夠讓考官認為我所用的加載機器、加載方法、加載位置、結構部件、傳感器符合規定,那么我做出來的這個試驗結果,考官才認可。

剛才說的試飛其實也是一樣,我說我的最小離地速度是200公里每小時,那你這兩百公里怎么測的?你怎么能證明你測得準呢?這件事確實沒那么簡單,甚至可能有時候感覺有些矯情,而這個矯情的科目,就叫適航,它目前已經是一個本科專業了,而且是國家的急缺專業。

C-919從首飛到拿到型號合格證用了5年多時間,這比波音空客他們一般用的時間都要長的多,這其實也容易理解,那就是,無論是作為考生,還是考官,我們都經驗不足,如果你去翻看C-919的各種試飛試驗新聞的話,你一定會經常看到“我國最大”,“我國首次”類似這樣的字眼,這些試驗試飛也許在波音和空客看來都算是基操和熟練工種了,而咱們還得研究怎么做題,必然就會慢一些,弄得多了就好了。拿到型號合格證之后,C-919還需要獲得生產許可證,這個證是一架飛機從研制階段到批量生產階段的標志,有了這個證,飛機才能按照目前的標準生產和交付,而交付的每一架飛機,民航局還會給它辦法一個適航證,也就是行駛證,如此一來,它才能交付給客戶。

雖然2022年年底C-919就已經交付了,但在那之后,因為它是一家新的飛機,所以還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驗證飛行,而這個時候被驗證的事實上就已經不是造飛機的單位了,而是運營飛機的單位,簡單說來,因為919是一架全新型號的飛機,民航局需要看看航空公司會不會使,使的好不好,這個驗證飛行要持續100小時以上,與此同時,運營它的航空公司,還需要像民航局提交他們自己對這架飛機使用上的規定和理解,也就是一本運行規范,沒錯,局方有局方的規矩,生產單位有生產單位的規矩,使用單位有使用單位的規矩,這些規矩也屬于層層加碼,但這樣的層層加碼,是我們喜聞樂見的,因為它能更大限度地保證安全。

如今,C-919終于投入了商業載客運營,我們可以看出,這一路走來,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所以很多人都說,C-919的商業運營,并不是造出了一架飛機,而是造出了一套體系,沒有這套體系,我們上不了國際商業大型客機的牌桌,當年我們出口10億雙襪子才能換回一架飛機,如今這十億雙襪子咱們可以自己穿了,衷心祝愿國產大飛機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希望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乘坐國產飛機出行。我是茍勝,帶給你硬核又有趣的航空航天知識,點贊加關注就可以下課了。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茍勝老師

審核:戴玉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系教授)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