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晚高峰,當你拖著疲憊的身體擠著公交車、地鐵去公司上班或趕回家時,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是不是希望能有一個空座位讓你坐下來放松一下緊繃的神經,甚至打個小盹?如果恰好碰到這樣的驚喜,你是不是會毫不猶豫地坐上去?然而近日“為什么不能坐別人的熱凳子”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廣大網友激烈討論。微博截圖
在評論區,有人覺得別人剛坐過的座椅是滋生細菌的溫床,坐上去隨時可能感染各種奇怪的病,比如會生瘡、長癤子,甚至會傳染上性病、婦科疾病或泌尿系統疾病。那么,這些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次說清楚!
微博截圖
01
流言:坐別人剛坐過的熱板凳會傳染性病
分析:不會。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么是性病。性病是指主要通過性行為傳播的傳染病,常見的有梅毒、淋病、艾滋、尖銳濕疣等。除性行為傳播之外,梅毒、艾滋還可以通過血液傳播和母嬰垂直傳播。而坐別人剛坐過的熱板凳感染上性病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①傳染源:前面坐座椅的人必須是性病患者,并且在座椅上留下了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分泌物。
②傳播途徑:后一個坐熱座椅的人必須直接接觸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分泌物,并且接觸部位有黏膜或傷口。
③被感染者:后一個坐熱座椅的人沒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致病微生物。
坐別人剛坐過的熱板凳時這三個條件都非常苛刻,很難同時滿足。
首先,大多數人在公共場所都不會將皮膚直接接觸座椅,而是穿著衣服,這樣就可以避免直接接觸到別人留下來的污漬或分泌物。
其次,即使前一個人是性病患者,并且在座椅上留下了分泌物,但這些分泌物在體外很快就會失去活性,無法感染他人。比如梅毒和淋病在體外很難生存,艾滋病毒在離開人體的那一刻,基本就失去活性了。
再次,即使后一個人直接接觸到了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分泌物,但如果接觸部位沒有黏膜或傷口,也不會被感染。
最后,皮膚屏障是防止病菌侵入的重要屏障,在皮膚黏膜沒有破損的情況下,接觸病人的汗液、唾液等分泌物均不會有感染的風險。
所以說,在使用公交地鐵座椅或坐別人坐過的熱板凳時,并不需要過分恐懼。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02
流言:坐別人剛坐過的熱板凳會得婦科疾病、泌尿系統疾病
分析:不會。
依據基本上同上一條,不滿足感染性疾病傳播的三條要素:接觸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新鮮體液、直接接觸部位有皮膚黏膜損傷且接觸時間足夠長、被感染者低免疫力。
03
流言:坐別人剛坐過的熱板凳會得痔瘡
分析:不會。
痔瘡是指肛門和直腸下部內的靜脈腫脹,形成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根據位置不同,可以分為內痔和外痔。
有很多因素可以導致或加重痔瘡的發生:
①長期久坐、久站、久蹲,會導致直腸靜脈回流受阻,造成局部充血和壓力增高。
②慢性便秘、大便干硬,會導致排便時用力過度,損傷肛門黏膜和靜脈。
③肥胖、懷孕、肛交等,會導致腹內壓增高或局部刺激和感染。
④遺傳因素、年齡因素、飲食因素等,會導致靜脈壁彈性降低或纖維化。
坐別人剛坐過的熱板凳并不會導致或加重以上影響因素,因此不存在“坐熱板凳感雜痔瘡”的風險。
04
流言:坐別人剛坐過的熱板凳長火癤子
分析:不會。
火癤子是一種毛囊及其深層周圍組織的化膿性感染,又名癤腫,臨床特征是紅腫、劇痛和皮膚潰爛等,多見于面部、頸部、背部和臀部。
癤癰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約30%的健康個體皮膚表面有該菌種定植。皮膚表面火癤子的發生與皮膚清潔度低、皮脂分泌過多、創傷和體內激素水平高有關,還與個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相關,如果個人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身體健康,免疫力強,就算暴露在細菌下也不易感染。
火癤子雖然與細菌有關,但不是傳染性疾病。且坐在別人剛坐過的熱板凳上,并不算直接接觸。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公共座椅上有什么?
公共座椅上或許會沾染灰塵、污漬、頭發、皮屑等,但大家不用太擔心,因為大多數的座椅會定期清潔和消毒。當然,公共座椅上也可能有一些細菌,比如皮膚表面的葡萄球菌、丙酸桿菌等,這些細菌其實是我們的老朋友,在其他公共設施、環境、生活用品等都有它們的身影,對機體基本不構成威脅。如果實在擔心公共座椅不衛生,可以用濕巾或消毒紙巾擦拭座椅表面,或者在座椅上鋪一層紙巾或坐墊;有皮膚破損或敏感,可以穿長褲或長裙,避免直接接觸座椅表面;勤洗手,觸碰不潔座椅后的手不直接觸碰口鼻等。
結論
別人剛坐過的熱板凳上可能存在一些細菌,但基本不具備傳染性,因為很難同時滿足疾病傳播的三個條件:接觸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新鮮體液、直接接觸部位有皮膚黏膜損傷且接觸時間足夠長、被感染者低免疫力。所以,大家不必過分擔憂坐別人剛坐過的熱板凳會傳染性病、婦科疾病、泌尿系統疾病,更不用怕生痔瘡、長癤子。不過,如果你有皮膚破損且免疫力低下的情況,還是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觸可能被污染的公共座椅。
作者|孟 堯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生 醫學博士
審核|徐 敏 天津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院 副主任醫師
文章由“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引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