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WHO說走路是最好的運動。
WHO:我原話不是這樣說的!我僅拿走路舉了個例子,我主要是推薦了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和運動頻次。
分析
走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走像一天個人甩開臂膀邁大步朝前奔跑的樣子,走在古文中帶有一定的奔跑的意思,如我們常說的“走馬觀花”中的走就一定程度上是跑的含義。隨著走字的演變,走逐步弱化了跑的含義,專門指腳部的移動,如行走、步行。
在建國以前,人們日常短距離的出行靠走,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類交通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日常出行方式,走也逐漸從人們的日常交通方式變成了日常的鍛煉方式。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WHO曾在1992年的維也納宣言中提出,對于老年人而言走路是最佳的運動方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WHO說了,走路是最好的運動”的起源。但是,人們卻常常忽略的主要構成因素:運動時間、運動頻次和運動強度。
生命在于運動,但在運動前我們應當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和興趣愛好來選擇適合自身的運動方式,只有合適的運動方式才能讓我們更好的體會到運動的快樂。
根據我國《2020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健步走和跑步在成年人參與運動項目中占據了前兩位,可見不受場地、時間和年齡限制的健步走和跑步是成年人熱衷進行的運動項目。
要想達到科學健身的目的,光有了合適的運動項目還不夠,我們還要通過合適的運動量來實現良好的健身效果。在《世衛組織關于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南(2020年)》中,對不同年齡段人群推薦身體活動推薦原則來看,久坐不動的行為是不利于健康的行為,人們可以通過增加任何類型的身體活動來減少久坐行為,這樣均會對心臟、身體和精神都有好處,且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比沒有好,所有身體活動均是有益的,65歲以上老年人應該增加增強平衡、協調和肌肉力量的身體活動。
以健步走為例,健步走是介于散步和競走之間的一種運動方式,它不受年齡、性別、體力等方面的限制,屬于簡單易行、成本低、益處大的鍛煉方式。科學的健步走能有效提高我們的心肺功能、肌肉耐力,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突發性心臟事件的發生,并能有效增強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可有效提升人體免疫力,改善心理狀況和睡眠質量。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健步走雖好,但是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說自己健步本來想減肥的但是非但沒減肥,反而走走著走著走不動了,膝蓋受不了,甚至半月板都會受到嚴重損害。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好幾個方面,比如動作不規范、運動強度過大、持續時間過長、走之前不熱身、走之后不拉伸等。
結論
要想通過健步走來獲得健康收益,根據《世衛組織關于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南(2020年)》建議,在保持健步走正確姿勢的基礎上,成、老年人每周健步走的累積時長應至少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或者至少75-150分鐘的較高強度的健步走,若想獲得額外的健康福利則每周還應至少要進行2次或2次以上的肌肉強化活動。
作者|武東明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國民體質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審核|馬 勇 武漢體育學院 教授
文章由“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引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