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一個國家的基石,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用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
但長期以來,這片遼闊土地上的農民們習慣了靠天吃飯。我國農業科技不斷取得成就,卻面臨著無法惠及廣大一線農民的難題。
帶著科學技術,走向田間地頭
“到2008年時,我們已經發表了非常多的文章。但是我們當時就有個疑問,這都是英文文章,我的老鄉都讀不懂,這個東西對我們農業生產的發展會有什么作用?所以我就提出來能不能下到生產一線?”
張福鎖在辦公室
2009年,時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的張福鎖,將農科學子帶出實驗室、走進鄉間地頭,來到了河北省曲周縣。住在由廢棄舊房改造而成的簡陋小屋里,農大的師生們才真正感受到基層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渴盼。
剛剛進駐鄉村后不久,一位同學發現農民會用舌頭去嘗肥料,交流之后才知道,這是在辨別肥料的真假。
“他就把肥料沾一手指頭,然后放在舌頭上。他告訴我,那這個肥料放在舌頭上,如果燒舌頭,肥料就是真的;如果一點兒味道沒有,就是假的。”
在大學里,同學們學習過很多專業的分析方法,從比色到原子吸收,實驗室不但可以鑒定真假,還能分析肥力,但到了農田里,這些方法都沒有用,農民還在用舌頭嘗。
這樣的情況震撼了所有人,也讓張福鎖和所有的農大師生都堅定了決心:一定要留下來,農民需要他們。
科技小院初成,老鄉勝似親人
生活在農民當中,完全是零距離。有人早上在地里看著葉子被蟲子咬了,他就摘一片葉子,把張福鎖從被窩里叫起來,問這是怎么回事。晚上沒事,農民也要跑到院子里嘮嗑。農大師生的小院慢慢成了村里面的活動中心。他們對張福鎖說:“你們搞科技,把科技帶到農家了,就叫科技小院行不行。”于是,這個破舊的小院有了自己的名字。
張福鎖在曲周縣指導村民小麥生產
在張福鎖和眾多農大師生的努力下,2009年到2015年,曲周當地小麥、玉米產量分別提高了28.2%和41.5%,農民增收2億元以上。曲周的成功經驗在全國得以推廣,科技小院開始在各地扎根。
對于張福鎖來說,科技小院從野蠻中成長,逐漸成為了一個有生命的東西,開始反過來主導著、推動著他和同學們一步步向前走。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科技小院這樣一做,不僅僅是對農民有用,更是對學生有用。在地里和農民學,在學校和老師學,他等于有了多個老師,農民們的需要,也激發了干勁。”
科技小院不僅讓技術在一線普及,更是立德樹人的一大平臺。在張福鎖看來,教育除了站在課堂上的講述,更重要的是老師身體力行的過程。過去的教學習慣了“實驗室里種水稻,計算機里寫論文”,下基層、到農村無疑是“逆風而動”。有人說張福鎖帶了一群“瘋子”,但他自己并不介意這個評價,反而笑著承認:“我們就是一群‘瘋子’,沒有‘瘋勁’干不成事!”
“讓年輕人有情懷、有理想,知道自己為什么學,學了干什么用。”
張福鎖在曲周縣葡萄園與學生一起查看果實品質
“看天看地看莊稼,看山看水看人家”。在這樣的實踐下,科技小院將根深深扎在了大地上,為我國農業科學輸著源源不斷的新鮮養分。而張福鎖,將在這條種田育人的道路上堅定前進。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科技小院的實驗田上,作物一年年茁壯成長,科技小院培養的年輕學子也成為了鄉村振興中的棟梁之才,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農業生產一線,將自己深深扎根在廣袤的田間地頭,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為農業生產現代化和祖國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審核專家:張 開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監 制:戰 釗
策 劃:蔡 琳 林佳欣 焦子原
編 導:袁典(實習) 張柳艷(實習)
播 音:劉紫墨
制 作:劉紫墨
來源: 光明科普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