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下午,由中國作物學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承辦的作物科學云沙龍第四期線上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作物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程維紅主持。

圍繞主題“點亮精神火炬 解讀作物科技”,活動邀請了3位青年科學家在線和公眾、科技工作者交流棉花、大麥和谷子的科技進展,普及宣傳作物科學知識,共同慶祝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涂禮莉教授作報告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涂禮莉作題為“一根可以撬起地球的棉纖維”的報告。她介紹了棉纖維的歷史和不同品種棉纖維的特性差異;重點分享了她在棉花纖維發育機制研究中的主要發現,包括繪制出優質纖維形成的“基因-基因”調控網絡、解析了品質形成關鍵酶的蛋白質結構和品質形成調控網絡、篩選出能廣泛運用于育種的QTL以及對應的InDel標記、提出單個纖維細胞早期發育的分子調控模型等;展望未來,她認為優質棉、特種棉育種技術效率不高是優棉質育種主要問題,棉纖維的研究工作要注重凝練重大科學理論問題并形成重大品種。

蔣樅璁副研究員作報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蔣樅璁在報告“大麥的環球之旅”中,主要講述了各國的科學家如何利用基因組學技術闡釋大麥的起源、馴化、傳播及遺傳多樣性分化中的種種疑問。研究發現,脆穗性的改變來源于野生大麥Btr1、Btr2基因上兩次獨立的突變事件,分別攜帶這兩種基因的栽培大麥開啟了不同的傳播方向,半野生大麥來源于東、西方栽培大麥與野生大麥自然群體間的多次雜交。此外,蔣老師就大麥的品種選育與產業發展、我國大麥品種選育的歷史及不同用途大麥的產區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

崔紀菡副研究員作報告 聯合國將2023年定為“國際小米年”,活動特邀請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副研究員崔紀菡向大家講述了谷子的故事。在“谷子的華麗轉身”報告中,她介紹了谷子的營養與健康、谷子自身優勢、谷子起源等,指出谷子是典型的環境友好型作物,在北方干旱地區利用谷子等雜糧提升中低產田生產力的潛力巨大。結合自身研究工作,她重點分享了谷子新種質的創制與利用、谷子簡化栽培技術、谷子機械精量穴播技術、谷子養分高效管理技術、克服不利氣候因素對谷子生產的影響等谷子產量提升的途徑。

本次作物科學云沙龍共有420萬人次通過科普中國、光明網、中國知網平臺在線觀看直播、交流互動。作物科學云沙龍為作物領域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科學家搭建了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的平臺,為它們分享與交流國際前沿科技及熱點研究創造了條件,也為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作物科學知識發揮了作用。今后,學會將繼續團結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國情懷,講好科學故事,為建設農業科技強國、繁榮科普事業添磚加瓦。

本次活動得到了中國科協“科普中國”、“科創中國”和“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建設項目”的大力支持。

掃碼觀看回放

來源: 中國作物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