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年輕人患心臟病的新聞越來越多,且由于心臟病猝死的病人在國內占據的死亡比例也越來越高。有研究發現,很多因心臟猝死的病人都有一共性,就是前期有癥狀,卻毫不在意,沒有及時獲得救助,而失去生命。

那我們如何在病情發作時得到更高效的救治呢?

01 癥狀如何識別?

1)病情發現

冠心病最常見的癥狀是活動時、進食后或其他特定的時間點經常發生的胸痛或不適,可能會蔓延到肩部、手臂、背部、頸部或下巴。還包括胸悶、胸部有麻木、飽脹或擠壓感[1]。心絞痛、呼吸急促、出汗、惡心、嘔吐以及頭暈是心臟病發作或心肌梗塞的跡象,需要及時就醫。

女性的癥狀可能與男性不同,女性報告的最常見癥狀是呼吸急促[2]。女性比男性更常見的其他癥狀是極度疲勞、睡眠障礙、消化不良和焦慮,要多關注以上前驅癥狀。

2)詢問患者

患者感到胸痛、呼吸急促、頭暈和局促不安等,或有心臟病史。

02 臨時急救方法

1)休息

當患者出現輕微的心臟病癥狀時,先讓其在安靜的環境中坐下或躺下休息,讓他保持鎮靜,如果氣溫較為寒冷,可以為其披上毛毯或外套。

2)服用藥物

在等待緊急幫助時咀嚼并吞下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有助于防止血液凝固。在心臟病發作期間服用它可以減少心臟損傷。如果患者對阿司匹林過敏或被醫生告知不要服用阿司匹林,請不要服用。

如果患者認為自己心臟病發作,且有醫生開的硝酸甘油處方,那么請在等待急救時按照指示服用。

3)心肺復蘇

如果患者失去知覺,心跳呼吸驟停,則開始心肺復蘇術。以相當快的節奏在人的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壓——大約每分鐘100 到120次按壓

如果有自動體外除顫器 (AED),請按照設備使用說明進行操作。

4)及時就醫

有以下任何情況可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或幫助前往醫院:

(1)胸痛、壓迫感或緊繃感,或胸部中央有擠壓感或酸痛感。

(2)疼痛或不適蔓延到肩部、手臂、背部、頸部、下巴、牙齒或上腹部。

(3)惡心、消化不良、胃灼熱或腹痛。

(4)呼吸急促。

(5)頭暈、頭暈、昏厥。

(6)大量出汗。

03 如何預防冠心?。?/strong>

預防冠心病,我們就要知道病因。像高血壓、吸煙、糖尿病、缺乏運動、肥胖、高膽固醇、不良飲食、抑郁和酗酒,這些都是導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因此健康飲食、定期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重和戒煙都是預防冠心病的有效方式[3]。

另外,大約一半的冠心病病例與遺傳有關,因此當家中有親人患有冠心病時,本人應更加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定期體檢[4]。

04 特別提醒!

據研究表明,攝入反式脂肪(通常存在于人造黃油等氫化產品中)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并增加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5]。

如感覺自己有胸痛等冠心病癥狀時,盡量不要選擇自行開車就醫,因為病情可能會惡化,自己開車會使患者本人和他人處于危險之中。

參考文獻

[1] KontosMC, Diercks DB, Kirk JD (March 2010).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office-based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Mayo ClinicProceedings. 85 (3): 284–99.

[2] McSweeneyJC, O'Sullivan P, Cleves MA, Lefler LL, Cody M, Moser DK, et al. (January2010). "Racial differences in women's prodromal and acute symptoms ofmyocardial infar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19 (1): 63–73.

[3] MehtaPK, Wei J, Wenger NK (February 2015).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women: afocus on risk factors". Trend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5 (2): 140–51.

[4]Dai X, Wiernek S, Evans JP, Runge MS (January 2016). "Genetics of coronaryartery diseas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8(1): 1–23.

[5]MozaffarianD, Katan MB, Ascherio A, Stampfer MJ, Willett WC (April 2006). "Trans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 354 (15): 1601–13.

來源: 澤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