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據央視報道,2023年世界泳聯跳水世界杯蒙特利爾站較量,女子單人十米臺焦點對決,全紅嬋一路領先,比賽中五個動作拿到四個單輪第一,207C更是拿到滿分99分,最終以458.20分力壓陳芋汐奪冠,成為本站比賽雙冠王。

最令網友驚嘆的是她掌握的“水花消失術”,調侃物理學在中國跳水隊上不適用。

一般情況下,運動速度越快,水花越高,運動員入水的速度越快,濺起的水花越高。運動員身體體積大小,運動員與水面的接觸面積,與水花大小成正比。

那么問題來了,跳水運動員是如何減少與水面接觸面識,從高跳臺落下,實現水花最小化?

這與跳水的姿勢有直接關聯。

首先,這是固體與液體碰撞的問題,涉及流體力學的知識。當楔形物體入水時,由于不可壓縮,接觸的水體會向阻力最小的方向運動,即楔形物體與水接觸的斜面方向,受到撞擊的水體會躍出水面,出現水花。而方形物體與水面碰撞時,受到撞擊的水體主要進行橫向運動 ,在四周的水壓力下,無法躍出水面。

入水時,運動員會一只手手掌放平,另一只手抓住手背,這樣能保持身體穩定的同時,減少身體與水接觸的面積。雙手合十雖然會減少手掌與水面的接觸,但是會使手臂彎曲,增大整個身體的入手面積,使身體軀干不穩,后續動作發飄。

因此,平掌入水濺起的水花要遠小于雙手合十入水的水花。

一個合格的壓水花動作,包含以下要點:

1、由于跳水重力是身體體重的3-5倍,跳水時雙腿一定要夾緊。在入水的過程中,軀干要繃緊繃直,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都要發力,如果沒有繃緊,入水時所受到的沖擊,會推動身體部位發生偏離,產生較大的水花。

2、即使在空中旋轉跳躍,閉著眼做了N個高難度翻轉,也要找準時機。打開身體增加轉動慣量,及時剎住旋轉,收緊臀部,繃直雙腿,讓身體跟水面呈90度角,雙手合十的祈禱式能減小阻力,讓水花更小。

3、入水時,手臂需要夾緊頭部并靠近耳朵,手臂必須要在正中間,靠前或靠后入水,軀干的穩定性降低,在入水時,水壓會讓身體變成拱型。

需要強調的一點,零水花標準不是一點兒水花都沒有,而是水花很小,很快就能消散。

來源: 科普中國資源服務號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