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張玉紅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
皮膚科主任醫師
最近,“耳念珠菌”這個似曾相識的名詞又出現在社交媒體上。據報道,美國衛生部門在3月20日宣稱,一種名為“耳念珠菌”的真菌在美國本土引發了一波感染的浪潮。該病菌傳播極快,目前已遍布三十多個州,且感染者有三分之一會在90天內死亡。美國的公共衛生安全正在遭受著嚴峻的挑戰。
耳念珠菌在美國暴發
來源丨某短視頻平臺
這個話題登上熱搜,讓還在擔心“二陽”的吃瓜群眾們不由得心頭一緊,生怕這一病菌又被廣泛傳播,威脅我們的生命健康。那么,耳念珠菌是什么,它是怎么傳播的,我們需要擔心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耳念珠菌的真實面目。
“年輕”的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在念珠菌家族中是較年輕的一位,在2009年才被首次發現于日本。一般情況下,健康的人體內都會有少量的念珠菌細胞,它們與人體和諧共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培養皿中的耳念珠菌
來源丨維基百科
不過,在歐美等國家分離出的一些種類的耳念珠菌具有一定程度的耐藥性。在2016年11月,美國衛生當局就宣稱發現了一種新型耳念珠菌,并且造成了至少13人感染,4人死亡的嚴重后果。在2022年,阿根廷衛生部也宣稱發現兩例感染該病菌的案例。
在我國,也出現過耳念珠菌感染致死的案例。在2022年的6月,耳念珠菌在某醫院的重癥科病區內發生傳播,其中一位患者因患有糖尿病,長期滯留病房與服用抗生藥物,導致自身免疫力低下,最終因感染耳念珠菌敗血癥而搶救無效死亡。
耳念珠菌在美國的致死率達到60%
來源|usatoday.com
引起美國本次感染暴發的耳念珠菌,有著多重耐藥性,對于多種抗真菌藥物具有較強的抗性。這就使得治療很困難,造成了如此之高的致死率,因此人們將其稱為“超級真菌”。
但事實上,不同種類的耳念珠菌在形態、致病性這些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日本首次發現的耳念珠菌,還有在我國被發現的其他種類的耳念珠菌,都沒有表現出較強的耐藥性。所以,將耳念珠菌一律貼上“超級真菌”的標簽是錯誤的。
耳念珠菌的感染途徑
那這種讓人“聞之色變”的病菌,是通過什么途徑來感染人的呢?事實上,耳念珠菌的感染、暴發,大多數都發生在醫療機構中。
這是因為耳念珠菌可以在衣物、人體皮膚以及醫療設施上面存活很長時間。而耳念珠菌的傳播方式主要是接觸傳播,這就導致該病菌的傳播在這些醫療機構中變得更加容易。
來源丨pixabay
人際接觸所帶來的傳播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傳播途徑。耳念珠菌在被傳播到人體之后,可能會引發侵入性感染,如血液感染,造成發熱、心跳過快等癥狀,也會使皮膚、呼吸道以及耳朵等身體表面感染。如果他人與患者不慎接觸,就有被感染的風險。若自身免疫力較好,沒有被病菌侵入,那自己也會變成病菌的攜帶者,將其傳播給他人。
有必要擔心耳念珠菌感染嗎?
雖然耳念珠菌有著很高的致死率,但我們并不需要過度擔心其感染以及暴發。因為耳念珠菌的目標,一般是自身有著疾病的病人。他們由于免疫力差,需要長期服用抗生素來抵御侵入人體的病菌。長此以往,體內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就會被破壞。此時耳念珠菌入侵,就會成為一種優勢菌株,導致感染。
美國相關部門的官員宣稱,該病菌在美國的流行,和新冠有著一定程度的關系。首先,對于新冠的重癥患者,他們的免疫系統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自然就成為了耳念珠菌的感染目標。其次,由于公共衛生部門對于新冠的關注度提高,也就降低了對耳念珠菌篩查的重視程度。
2022年,美國的耳念珠菌確診病例達2377例
來源|usatoday.com
我國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耳念珠菌在中國的大規模傳播,因為這種病菌是一種醫院內感染的真菌,一般只會感染那些本身有基礎性疾病的病人。免疫系統完善的正常人是不會被輕易感染的,即使是那些與患者有過接觸的人,感染的風險也很低。
雖然普通群眾不需要擔心,但是由于耳念珠菌強大的耐藥性、傳播性以及存活力,國家以及各類醫療機構應該對于耳念珠菌的檢測和防控有著一定的重視。尤其是該病菌能夠長時間在物體表面存活,一些常用的消毒劑甚至對這種真菌起不到任何作用,這對于醫院清潔的深度提出了挑戰。
手術前進行刷手消毒來源丨維基百科
因此,為了避免上述情況出現,醫療機構的快速反應是非常重要的。要在感染發生后做到早診斷、早鑒定、早隔離,及時治療,消除傳染源。建立對應的篩查機制以及應對措施,才能將潛在的感染暴發扼殺在萌芽中。
來源: 北京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