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婚俗

一定離不開一個話題“婚姻”

經營一段“婚姻”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相互包容、理解、支持

那么成就一段好的“婚姻”

一些必要的“儀式感”是必不可少的

當代年輕人對于常規的“婚俗”習慣

都不大清楚

更別說少數民族的“婚俗”習慣……

今天

跟著小編走進巴人后裔土家族

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歷史與習俗吧~

一、歷史族源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密基卡”或“貝錦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這些土家族語言音譯的族名雖然聽起來有一些拗口,但是翻譯成漢語卻非常具有生活氣息。

“土生土長的人”就是土家族名稱的真正內涵,作為古代社會中的農牧民族,土家族以虔誠的民族信仰,以及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土家族文化。

世界上存在的每一個民族都不會憑空出現,尤其是生活在我國境內的眾多少數民族。更是經歷了悠久而漫長的歷史洗禮,以及時代變遷與朝代更迭,才最終形成了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民族體系。土家族就是在這種歷史大環境中,出現的一個獨具魅力的民族。

圖源:攝圖網

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為“蠻”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 。

改土歸流后,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對舉,以對武陵地區的土家、漢、苗三族進行區分。“土家”作為族稱,是在較晚時期出現的。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將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稱為“土家”,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家” 。

關于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

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后裔。認為從《十道志》等書的記載和唐代劉長卿、劉禹錫等人反映湖南風習的詩詞來看,“巴人”的確廣泛進入湘東北、湘西和沅、湘流域;今湘西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比茲卡”),歷史上巴人聚居與活動區域內的有些地名,讀音與“比茲”近似;巴人的姓名、族名等,也有些和“比茲”的讀音近似;巴人和土家族都有關于虎的故事與神話;巴人崇拜白虎神與土家族相同;巴人與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

一說是關于民族遷徙在我國歷史上已見不鮮,古代社會中的土家族最開始居住在云貴高原,但是因為多種原因影響最后遷入湘西。

一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由彭瑊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后裔。一部分人在沅陵定居下來,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由沅陵蓮花池遷往湘鄂西山區,披荊斬棘,開山辟嶺,繁殖生息。

而今,土家族多元來源說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即以古代巴人的兩支——廩君蠻和板楯蠻為主源,融合當地土著和進入該地區的漢人、濮人、楚人、烏蠻等族群共同構成。

二、分布地區

土家族 圖源:攝圖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脈的高山地帶;全國土家族人口總數有835萬人,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

土家族是聚居于我國長江以南武陵、大婁山余脈溪洞間的一個山地民族。一般來說,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多是元、明、清三朝建立過土司制度的地區。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周圍延邊地帶及個別土司區內的少數據點,封建王朝也曾設置過衛所關隘,而居住的土家族人數,較之土司區就少得多。

這一帶的非土司、衛所地方,也有土家人分散居住。由于民族遷徙流動,在現今民族雜散居地區內,還有個別土家族聚居的居民點。

三、婚俗

圖源:恩施野三峽旅游區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征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

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唱歌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

圖源:硒都發布

改土歸流后,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頒布了新的婚姻法,從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傳統婚俗”傳習至今的禮俗有提親、訂婚、認親、娶親、哭嫁、拜堂等。其中最能代表土家族傳統文化色彩的是哭嫁。《哭嫁歌》亦歌亦哭,句式自由,長短不一,感染力強烈,被譽為“中國式詠嘆調”,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2020年1月,“土家族傳統婚俗”被正式列為省級非遺項目。

01求

土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帶禮物外,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晴天,都要自備一把傘,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女家收下禮物,親事便有八成希望。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諾婚事,以示對這門親事的慎重態度。

02定親

如果女家不收禮物,便表示拒絕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沒用。女方同意男方求親,雙方議定財禮之后,即選擇吉日定親。定親時,男方要準備酒肉、衣服、耳朵粑粑等作為禮物送到女家。女家設酒席款待男方來客和媒人,并把女兒的“八字”送給男方,表示兩家正式聯姻。

對于湖南土家族來說,那結為良緣的豬腿,是巧遞婚期的暗號。土家青年男女定親期間,姑娘一般會仔細查看情郎帶來的背籠,看里面豬腿傳遞的信息。

這里面很有講究。豬腿若光光蕩蕩,表明他們的婚期男方尚未擇定;若靠蹄處有一吹氣的窟窿(土家殺年豬,在肥豬的后腳上用尖刀割一小口,吹氣鼓脹,用以褪毛),則暗示男方來催(吹)親來了,要女方做好出嫁的準備;若豬腿上帶有豬尾巴,則表明家里的農事忙得差不多了,豐收后這門婚事就要了結收尾了;若女方家來不及辦理出嫁的事或一時舍不得女兒離開,就把那條生豬腿上的尾巴砍下來,放在回送的禮物中,男方看到后便會明白。

03哭嫁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個月開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開始哭的。

娘家人邊為她置辦嫁妝,邊傾訴離別之情。會哭的姑娘一個月內不哭重復,要哭祖先、哭爹媽、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圖源:新華網、恩施土家女兒城景區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親朋鄉鄰都前來祝賀和哭別。新娘家要邀請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著新娘哭,叫“十姊妹會”。

04出嫁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圓酒”,取“花好月圓”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滿。這一天,女方家將全部嫁妝都擺出來,擦干凈,梆扎打點。親友們都來祝賀,送上賀禮,同時對新娘進行打扮,“開臉”“上頭”“戴花”。

“開臉”要請姑母、姨娘或嫂子進行操作,用灰線包絞盡額上汗毛,絞盡發際,并把眉毛絞如一彎新月,頭發辮子挽成“粑粑髻”,繞上紅頭繩,插上銀別簪,帶上銀首飾,頭包青絲帕,手戴銀鐲子,銀戒子,與少女相比判若兩人。

圖源:硒都發布

土家族迎娶的前一天晚上,男方要派出寨上的一大幫未結婚的青年男女,抬著豬肉、粑粑等禮物吹吹打打去清點嫁妝。并將除花鋪蓋之外的蚊帳、板凳、柜子、腳盆、梳妝臺等提前搬走。次日,新娘子則可輕輕松松上花轎,由盛裝的同寨姐妹們送往夫家。背簍背的通常是新娘親手織的十來床花鋪蓋,向路人炫耀新娘的聰明和靈巧。此習俗就叫迎嫁奩。

圖源:新華網

重慶酉陽、秀山一帶的土家族舉行婚禮時,要在迎親隊伍中選一位比新郎年齡小的小伙子代表新郎當“摸米”,偷聽新娘哭嫁的內容和給女青年們分發禮物。

在夜晚哭嫁休息時,女方的一些年輕姑娘便三三兩兩地找“摸米”要哭嫁粑粑,并借口哭嫁粑粑給少了,紛紛往“摸米”臉上抹鍋煙子。“摸米”怕被抹黑臉,只好設法躲藏。姑娘們也不輕易地放過他,到處尋找,凡見到男方前來迎親的小伙子,便都將鍋煙往他臉上抹。

到天亮時,迎親隊伍中好多不是“摸米”的小伙子,臉上都有了黑。據說,被摸黑的男青年越多,被女方姑娘愛上的青年就越多,新郎新娘就會更加相親相愛,白頭到老。

土家族人民質樸

土家族的婚俗

也一直保持著土家人敢說敢做

純真開朗的特點

雖然部分婚俗

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再合乎時宜

但我們應該將土家人重情重禮的傳統

以現代的方式傳承下去

本文來源:重慶巴人博物館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巴人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