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全草入藥,清熱解毒,利尿散結。可生吃、炒食、做湯。
風聲可做媒,雨露播春雷。
莫道山峰險,穿楊伴柳徊。
**名稱:**蒲公英
**拉丁名:**Taraxacum mongolicum
**分類地位:**菊科 Asteraceae蒲公英屬 Taraxacum
**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蒙古蒲公英、燈籠草、姑姑英、地丁。
異名:
Taraxacum argute-denticulatum*、Taraxacum pseudodissectum、Taraxacum huhhoticum、Taraxacum hondae、Taraxacum hangchouense、Taraxacum kansuense、Taraxacum mongolicum var. formosanum.*
識別特征:
1、根圓柱狀,黑褐色,粗壯。
2、葉倒卵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有時倒向羽狀深裂或大頭羽狀深裂,頂端裂片較大,三角形或三角狀戟形,全緣或具齒,每側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通常具齒,平展或倒向,裂片間常夾生小齒,葉柄及主脈常帶紅紫色,疏被蛛絲狀白色柔毛或幾無毛。
3、花葶1至數個,與葉等長或稍長,上部紫紅色,密被蛛絲狀白色長柔毛;頭狀花序總苞鐘狀,淡綠色;總苞片2-3層,外層總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邊緣寬膜質,基部淡綠色,上部紫紅色,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狀突起,舌狀花黃色,邊緣花舌片背面具紫紅色條紋,先端常5裂,花藥和柱頭暗綠色。
4、瘦果倒卵狀披針形,淡黃色至黃褐色,略扁,四面體,稍彎或直,長約4毫米,寬約1毫米,邊棱和中棱兩側各具1-2條細棱,棱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或無瘤,頂端逐漸收縮為長約1毫米的圓錐至圓柱形喙基,喙長6-10毫米,纖細,常折斷,基部收縮,基底增截,果臍位于基底截面上,菱形至圓形,稍凹陷,褐色,冠毛白色,長約6毫米。
**國內產地:**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北部、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
**國外分部:**朝鮮、蒙古、俄羅斯。
**生境:**生于中、低海拔地區的山坡草地、路邊、田野、河灘。
**物候期:**花期4-9月,果期5-10月。
**采收儲藏:**全草入藥。
性味歸經: 味甘,平,無毒。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散結。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食用方法:
可生吃、炒食、做湯。
文章來源:物種科普
編輯:Tommy
來源: 物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