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黃小異

微風拂面,細雨過后的朝陽普照大地,初夏的浙江省臨海市江南街道處處泛著新綠。鳳凰山下,嶄新的樓房,整潔的村居,穿村而過的義城港流水潺潺,清澈見底。

好山好水是大自然的饋贈,如何圍繞自然環境實現鄉村振興則需要智慧。

2022年起,江南街道依托當地獨特的“山、港、田、村”生態資源優勢,盤活了上江百花園320畝景區,打造農旅融合式“共富工坊”,通過聯建聯治、聯產聯業、聯股聯心,堅持黨建引領,實行“村集體入股+共富合伙人運營”模式,村集體以資產量化每年700元/畝租金和20%門票收益入股。

64歲的上江三村村民應杏琴說,依靠“共富工坊”,景區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她也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心愿,每年僅在工坊就有4萬多元的收入。

2022年以來,浙江省臨海市聚焦“擴中”“提低”改革,以黨建聯盟為紐帶,創新搭建“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共富架構,全域推進“共富工坊”建設,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激活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

對于上江三村的發展,村黨支部書記朱賢章既是親歷者,也是見證者。擔任村干部近20年來,他一直奔波在村莊發展的一線。“我們村閑置土地比較多,如何有效利用搞集體開發,進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帶富村民,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朱賢章表示,“共富工坊”的建設,為上江三村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隨著游客量增加,村民們建起了民宿,開起了農家樂。朱賢章說,村里的民宿有100多張床位,在當下旅游旺季及節假日,生意基本爆滿。景區周邊,村民們還賣起了農副產品、紀念品、小吃等。“平時一天幾百到千把塊,最多一天賣到3000多元,守著這個小攤,收入可不低!”70多歲的水阿婆邊賣茶葉蛋,邊樂呵呵地說。

今年以來,街道通過“工坊+供銷社”的模式,優選江南本土及臨海的農特產品,并聯動相關部門開展食品安全指導、農產品展示、助農直播、農技培訓等共富“十個幫”服務,全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走出一條“產、供、銷、展、游”五位一體的農旅共富業態新模式。

“以未來鄉村向陽村為起點,途經香年溪沿線,再到上江三村,覆蓋沿線6個村約7公里,涵蓋4個共富工坊,并布局‘一坊一品’,將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做強做優農旅融合。”江南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臻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打造“詩畫江南”共富示范帶,推出“共富之旅”工坊精品專線游,以農塑文、以文興旅、以旅助農,全面形成旅游發展、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提升和農民增收的共贏之勢。

來源: 光明日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