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婁文佳 北京協和醫院
審核:朱 蘭 北京協和醫院 主任醫師 教 授 博士生導師
有不少女性朋友在朋友聚會、運動、做家務或工作時,會突然出現“尿褲子”的情況。長此以往,“尿褲子”會讓她們身上散發出尿異味,感覺難為情,不敢出門。
很少有人會意識到“尿褲子”——尿失禁,其實是可以治療的疾病,并非年齡增長、身體老化或生孩子后不可避免的結果。
因此,女性應該學習尿失禁的相關知識,糾正對疾病的錯誤認知,應及時就醫,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尿失禁是怎么回事
尿失禁是指膀胱括約肌受到損傷或神經功能出現障礙,導致排尿控制能力的下降或喪失,造成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來。簡單地說,就是成年人在不應排尿的場所或不能排尿的時候,尿液無法控制地經尿道流出。
在臨床上,尿失禁主要分為以下3種類型。
1. 壓力性尿失禁
打噴嚏、咳嗽、運動勞作等時,因腹壓增高而出現不自主的尿液流出。
2.急迫性尿失禁
患者感到強烈的尿意時,尿液不能由意志控制(“憋不住”)經尿道漏出。
3. 混合性尿失禁
患者除了壓力性尿失禁,還有尿急或急迫性尿失禁的癥狀。混合性尿失禁有時以壓力性尿失禁為主,有時以急迫性尿失禁為主。
據統計,在所有尿失禁的成年女性患者中,約60%的患者為壓力性尿失禁,10%的患者壓急迫性尿失禁,30%的患者為混合性尿失禁。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二、如何了解尿失禁的情況
如果出現尿失禁,要盡早去醫院檢查,醫生會先了解病史,再進行相應的體格檢查。
1. 詳細詢問病史
在確診之前,醫生首先會詢問患者一些關于尿失禁的問題。例如,患者的漏尿頻率(如1天或1周漏尿幾次),漏尿的量是多少(可以通過衛生巾或護墊的重量進行估計),一般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尿失禁,什么情況下會改善或加重尿失禁,有沒有出現持續性的尿失禁現象,或者平時有沒有排尿困難,以及有沒有在性生活的過程中發生過尿失禁。
其次,醫生還會詳細地詢問患者是否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會引起尿失禁;長期慢性咳嗽也會引起尿失禁。因此,應該及時治療引起尿失禁的原發病。
另外,醫生也會向患者了解其婦科和產科的病史,如是否有順產產程延長、產傷、胎頭吸引、使用產鉗、巨大兒分娩史等。
綜上所述,患者平時要注意自己漏尿的情況,并把病情如實告知醫生,有助于醫生更好地評估病情。
2. 體格檢查
對于大部分女性來說,有時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此,醫生也會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體格檢查時,醫生會關注患者有沒有全身性疾病,如盆腔是否存在包塊,有無盆腔器官脫垂及陰道萎縮等。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確診尿失禁需要做哪些檢查
醫生了解患者的病史和進行體格檢查后,接下來就會進行門診檢查,一般有以下7個。
1.壓力試驗
即膀胱排空后的壓力試驗。操作方法如下:醫生讓患者在自然排尿后取仰臥位,然后在膀胱空虛的情況下,讓患者連續用力咳嗽數次,如果此時患者的尿道口出現漏尿的現象,則該試驗結果為陽性。
2.尿常規和尿培養
一些患者出現尿失禁是由于泌尿系統感染,因此,會進行尿常規和尿培養,以排除是否存在泌尿系統感染、血尿和代謝異常。
3. 1小時尿墊試驗
是評估患者尿失禁的嚴重程度的方法。首先,讓患者佩戴尿墊或衛生巾,在1小時內做指定的動作,然后測量患者活動前、后尿墊或衛生巾的重量,計算出活動前、后尿墊或衛生巾重量的差值就是患者的漏尿量。
4. 尿動力學檢查
尿動力學檢查的目的是測定膀胱充盈和排空過程中膀胱和尿道功能的各種生理指標,測定過程中需要在膀胱里插入導管,在陰道內也需要置入壓力導管,患者可能會稍有不適感。
5. 指壓試驗
當壓力試驗陽性時,就會進行指壓試驗,又被稱為膀胱頸抬高試驗。操作方法:醫生用示指和中指伸入陰道,再分開手指置于后尿道兩側,接著將膀胱頸向前上推,囑患者連續用力咳嗽,觀察有無漏尿。
6. 棉簽試驗
醫生用這個測試了解患者盆底組織的情況。操作方法:患者躺在婦科專用的檢查床上,醫生將一個消毒的細棉簽插入尿道的適當位置。然后囑患者屏氣,分別測量患者在屏氣前、后棉簽棒與水平線之間夾角的變化。如果夾角<30°,且同時有壓力性尿失禁癥狀的患者,醫生會做進一步檢查。
7. 排尿日記
是評估尿失禁患者日常狀況的重要工具,患者一般在家進行記錄。需要記錄數天(常為3天)的排尿情況,記錄的內容包括飲水量、飲料攝入量,每次排尿的時間、排尿量,發生漏尿的時間,漏尿的次數,有沒有尿急、尿頻和夜尿,以及休息的情況。
完成上述檢查后,醫生就能根據尿失禁的嚴重程度和對患者的影響進行綜合考慮,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結尾
面對“尿褲子”,女性朋友們千萬不要覺得羞恥,或者認為是正常現象而忽視它,一旦多次出現控制不住的漏尿時,應當及時就醫檢查,積極配合醫生診治,這樣才能早日恢復,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龐海玉, 朱蘭, 徐濤. 基于隨機森林算法的中國女性尿失禁發病危險因素研究[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21, 56(8): 554-560.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