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風土黃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非常陌生的景象。但對于湖北人鄧尚而言,這里卻是他的第二故鄉。每當提到新疆,提到順北,鄧尚都會有一種親切而又特殊的感覺。因為,從2016年開始,他每年平均在這里駐扎三百多天。

鄧尚接受采訪

鄧尚本科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不僅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還爭取到了莫斯科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聯合培養的機會。在莫斯科大學就讀期間,鄧尚深受富有敬業精神的老師影響,逐漸對地質學和科研產生了興趣。
“莫斯科大學里的老教授80多歲都不退休。從早工作到晚,周末也都在辦公室,敬業的氛圍非常好,這讓我對地質學、科學研究有了一些感性認識。”

斯坦福艱苦求學
從年少時的懵懂,到腳踏實地學習鉆研,莫斯科大學四年的經歷,讓鄧尚對石油勘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愈發堅定,他想要再深一尺、更進一步地學習。“我申請了英國和美國十幾所學校,后來陸續地拿了一批offer,還是選擇了斯坦福,我想做一些應用方面的工作。”
勤能補拙是鄧尚在求學期間堅守的信條。初到斯坦福時,面對嚴苛的科研要求以及激烈的競爭環境,鄧尚倍感壓力。他的導師在學院里出名的嚴厲,小到一篇文章的標點符號,都會仔細審看,不能出錯,同時他的導師也是一位“科研狂”,只要沉下心來做事,幾秒鐘便能進入狀態,持續十幾個小時不覺得疲憊。作為“關門弟子”,這也讓鄧尚一開始非常不適應。
“我基本上就不休息,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很正常。所以我進去以后大概我一年不到就把我轉成博士了,27歲拿到博士學位。”

鄧尚(右一)在斯坦福大學博士畢業

矢志報國駐順北
從斯坦福畢業后,鄧尚覺得自己對美國的環境并不“感冒”,他渴望著能夠在油氣勘探的一線踏踏實實地從事研究。他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來到了塔里木盆地的順北油田。
2016年,鄧尚來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主動要求赴生產一線工作。幸運的是,入職還不到半年的他就趕上了順北油田的發現。
“每天我們工作都非常有激情,一個問題可以爭論不休,甚至可以吵起來。我是研究構造的,團隊里也有研究地質化學和其他方向的,那個時候我們經常干到凌晨一兩點鐘。相互之間沒有保留。”
從19年開始,鄧尚成為攻關項目的主要負責人,期間還申請并拿到了國家級的基金項目。

鄧尚(右一)在野外開展露頭研究

扎根一線灑汗水
扎根勘探一線,面對無數的榮譽和獎項,鄧尚始終保持著謙虛的心態。2021年,鄧尚獲得感動石化人物獎,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還沒來得及慶祝,典禮結束后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飛回了新疆。
對于鄧尚來說,這份殊榮并不能證明什么。前輩們發現大油田時的波瀾壯闊,那才是鄧尚心目中真正的成就,自己的工作和他們比起來不值一提。“我們只不過很幸運,機會來了,我們做了一些工作。”
在一線風霜雪雨數載,鄧尚深刻地認識到,想要做好地質勘探必須要抓緊兩個命門。一個是資料,另一個就是問題。而這兩個命門,只有在一線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早在博士階段,鄧尚就習慣了野外惡劣的環境。在美國內華達50多度的高溫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那時候,出一天野外,鄧尚的皮膚經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灼傷,有時候耳朵可以直接撕下來一層皮。不過,這段經歷雖然艱苦,卻給鄧尚帶來了出野外的基礎,使得后來他在塔里木盆地能夠心無旁騖地完成科研工作。

鄧尚(左一)在野外開展露頭研究

“有時我們路途上就要花費兩個小時,走到地方就已經汗流浹背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也覺得應該吃這些苦,因為只有堅持,取得成績時才能叫水到渠成。”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鄧尚微微一笑,絲毫沒有埋怨。

茫茫戈壁書征程
2022年,鄧尚被調回北京工作一年,這一年也是鄧尚與妻子難得的相聚時間。
從博士畢業回國工作開始,她與妻子異國已經有七八年。鄧尚的妻子也在科研機構工作,她常常會“埋怨”鄧尚留給工作的時間太多。但兩個忙于科研的人聚在一起,常常也就是各找一個屋子,然后分頭工作。駐疆工作時,妻子聯系不上鄧尚,而現在,是妻子忙到沒時間接鄧尚的電話。幸得二人能夠彼此理解,生活雖平淡卻不失溫暖。
以雙腳為筆桿,跟隨著礦脈在地表的痕跡,鄧尚將學問實實在在地做在了戈壁里,將油氣勘探的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在祖國大西北,還有著許許多多像鄧尚一樣的石油工作者,他們為祖國加油爭氣,保障能源安全,在茫茫戈壁中書寫了自己的勘探征程。

審核專家:鄧 尚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研究員
監 制:戰 釗
策 劃:林佳欣 蔡 琳 焦子原
編 導:林佳欣 王嘉偉(實習) 張柳艷(實習)
播 音:林佳欣
制 作:劉紫墨

來源: 光明科普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