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人

在航天

一曲星夢六十載

53年前的今日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拉開了中國人

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

造福人類的序幕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

“天和”遨游星辰……

一個又一個航天器沖出大氣層

一批又一批航天員工作于太空

若我們此刻抬頭 仰望天空

還能為正在“太空出差”的

鄧清明、費俊龍兩位清華校友

送上誠摯的問候

今日的中國

正奮力向航天強國邁進

正值第八個“中國航天日”

以“格物致知,叩問蒼穹”為題

讓我們一起走進

八位奮戰在不同航天領域

和有志于從事航天事業的清華人

傾聽他們與中國航天的故事

王永志: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前進的方向

王永志,航天技術專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高級顧問,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名譽院長。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航空航天部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暨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導彈系列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1952年,王永志被清華大學航空系飛機設計制造專業錄取,“從那以后的40多年里,他的每一步人生變化都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王永志傳》作者姚昆侖說。

1964年6月底,針對我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導彈射程不夠的問題,王永志大膽提出解決方案:從火箭體內泄出600公斤燃燒劑,導彈就能達到預定射程。在當時,這是被認為不可思議的方案。但王永志還是鼓起勇氣找到發射場技術總指揮錢學森,談了自己的想法。錢學森聽后,馬上把導彈總設計師叫過來叮囑道:“這個年輕人的意見對,就按他說的辦!”果然,這個方案實施后,導彈射程增大了,連打3發都進入了目標區,試驗最終取得成功。

這種大膽創新的精神始終貫穿在王永志的科研工作中。1992年,花甲之年的王永志接受了人生又一次重大挑戰——擔任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他力主采用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方案。“把中國人送上太空,這是我心中的終極目標,即使再緊張再累,我也無怨無悔。”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返回地面,遨游太空的楊利偉走出艙門向大家揮手致意。那一刻,舉國歡騰,王永志激動得熱淚盈眶。

格物致知,叩問蒼穹。在銀河一隅,有一顆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那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王永志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永久編號第46669號。在茫茫太空中,這顆小行星,仿佛滄海一粟。它像許許多多的航天人一樣,默默運轉在宇宙一隅。但是,這顆星會因夢想格外閃耀,照亮中國航天人前行的方向。

劉洋:

一個夢想的實現

就是另外一個夢想的開始

劉洋,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執行神舟九號、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 。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和“中國全面小康杰出貢獻人物” ,被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獲“三級航天功勛獎章” 。

2022年6月5日,劉洋搭乘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前往空間站執行任務。時隔十年,她再次進入太空。這次任務難度更大、太空駐留時間更長、需完成大量科學實驗、出艙活動成常態……這些都對航天員的知識、技能、體力、心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同年9月1日,陳冬、劉洋首次執行出艙活動任務,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從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

出艙之后,在爬到路徑中間時,劉洋曾往下看了一眼。“深不見底的黑,萬丈深淵都不足以形容。”而當她爬到下一個扶手時,她忍不住又低頭望去,但這一眼,她看到的是一彎新月,“靜靜地懸在我的腳下,感覺心一下子溫暖了起來,明亮了起來。”劉洋返回出艙口的時候,和陳冬照了一張合影。在倆人中間,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美麗的蔚藍色的地球,萬里江山就在我的眼前!”無盡浩瀚,航天的魅力在眼前徐徐鋪展,逐夢的果實暢快甘甜,在蒼穹間寫下功不唐捐。

從2012年到2022年,十年間,劉洋在“航天員”底色之上,不斷延伸自己的邊界,2014年她進入清華,攻讀博士學位;十年間,清華大學也在各個領域踔厲奮進,社會科學學院的院旗曾陪伴劉洋進入太空——天地遙望,共同慶祝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的十歲生日;十年間,中國航空更蓬勃發展,從昔日“一室一廳”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到如今“三室一廳”的中國空間站,腳踏實地,步履不停。

正如她所說:“對于我們航天人來說一個夢想的實現就是另外一個夢想的開始,我們所有的人也都會以這次任務的成功為新的起點不斷地努力,一次次地把祖國的榮耀寫滿太空。”

王兆魁:

做科研還是要有做大事情的決心

王兆魁,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長聘教授,航空宇航工程系主任,清華大學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軌道專家組副組長,軍委科技委創新特區主題專家組專家,國際宇航聯合會(IAF)航天大學管理委員會(SUAC)委員,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理事,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會員、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分布式航天系統動力學與控制、科學衛星系統技術及航空航天智能控制。

“做科研還是要有做大事情的決心。如果一個問題很快、很容易就被解決了,那它就不能叫一個重大問題。”2020年8月6日12時01分,由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研制的我國某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在發射結束后的現場,團隊負責人王兆魁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談到起學生時代走上航天之路的原因,王兆魁回憶道:“那時的中學教科書講完航天原理之后就有一句話,‘希望大家將來也能夠為航天做貢獻’,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向憑一腔報國熱血走進戈壁大漠的前輩看齊,王兆魁肩挑理想的重擔,“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國家的重大需要結合起來”,他投身航天工作,成為了一名探索天空的科研人員。

在教師的身份里,王兆魁也將這樣的態度傳遞給更多學生——在工程實踐中磨練真知,在創新思考中錘煉能力。將基礎研究和工程實踐相結合,是他一直以來對于航天等工程類學科發展的想法。大量的博士生、碩士生甚至本科生都曾在他的帶領下,參與到了某衛星的研制工作。在努力幫助學生筑牢理論功底的同時,他也注重提升他們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并鼓勵學生針對前沿,提出想法,勇于探索。“我們通過衛星的研制培養了一支平均年齡25歲的研究團隊,他們將成為中國空間科學研究的強大人才儲備。”王兆魁說。

“航天與國防密切相關,又與科學前沿密切相關。”中國航天已經到了“走向深空”的關口,對于航天人來說,征途是遙遠的星辰大海,拼搏是執著的風雨兼程。而勇于攻堅創新,則是他們最純粹的對科學的叩問和對國家的回答。

容易:

用心做的事都不會白做

容易,2001級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博士。現就職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任我國載人運載火箭CZ-2F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

名字叫容易,她卻選擇了一份并不容易的事業。

“用心做的事都不會白做”,從業15年來,她參研的火箭執行過7次載人航天任務。從航天新人到總設計師,容易在日復一日的努力與堅持中不斷進步,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

矢志空天,理想不變,既然選定了就要走好,做到極致。從本科到博士,再到博后工作,一直到參與不同項目,走上總師崗位,容易不斷挑戰自我,參與了不同領域的研究和攻關任務,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貢獻。

在日常工作中,她耐心細致,每次發射任務中,容易總隨身攜帶筆記本,及時整理工作中的細節問題;在團隊建設中,她時常回憶起博士期間,導師王希麟老師對她的每一件事都關懷備至。春風化雨,薪火相傳,在科研實踐中,她以豐富的知識扎實的功底做好工作科研,與國家發展的需要緊密關聯,率團隊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團隊齊心,從源頭提高了重型運載火箭的任務適應性,創新性設計了重型火箭系列化總體方案,對準確診斷故障、確保航天員安全增強了保障。

每次接受采訪,容易提及最多的,總是沉甸甸的責任與精益求精的態度。“航天員坐在我們的火箭里面,讓他安全準確地到達預定軌道,是我們每一個載人火箭團隊人員的責任和使命。”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對航天事業充滿敬畏,在實踐中錘煉細節,才能收獲與自然對話的自信與從容。中國航天人將“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銘記在心,用最大的努力和最謹慎的態度,細心守護著每一次來之不易的成功。

張昌武:

慢慢積累,時間是最好的朋友

張昌武,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1級碩士,藍箭航天創始人、CEO,科技部創新創業人才,APEC中國青委會執行委員,曾獲《中國科學報》2018年“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稱號,2019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新銳獎。

在張昌武心中,“雄偉”和“浪漫”是航天事業的代名詞。2015年,《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發布,中國商業航天政策正式破冰。“我們站在國家崛起的肩膀之上,乘著時代的浪潮,是非常幸運的。我們的前輩在這個領域里,已經從技術、體系上都做了深刻的積累。讓我們現在有條件去做商業航天。”在時代浪潮與個人熱情的雙重推動下,向著一代人的使命召喚,張昌武攜手兩位資深航天人,創立了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12月14日,藍箭自主研發的“朱雀二號”民營商業新型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執行首次飛行試驗任務。遺憾的是,發射任務失利。面對挫折,張昌武與伙伴選擇“勇于從零開始”。他們帶著“朱雀二號”回到零點,經歷94天的歸零工作,2023年3月18日,遙一運載火箭飛行故障通過歸零評審。它作為我國第一款液氧/甲烷運載火箭,也是世界第一款嘗試軌道飛行的液氧/甲烷火箭,其研制對于我國的民營航天有著重要意義,液氧甲烷動力的可行性得到證實,將極大促進我國商業航天和可復用火箭的發展。

張昌武和伙伴們帶著對科學的尊重與敬畏,肩負書寫歷史的使命感,在商業航天的藍海中不斷前行。商業航天在面向巨大發展前景的同時也面對巨大的市場風險與技術挑戰,堅持住、發展好十分不易。張昌武提到,他和伙伴們堅持的原因里,有一份來自清華的底氣——“清華本身就是信心的來源”。清華大學一直大力倡導、積極鼓勵青年學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臺、干大事業”,培育學生家國擔當。自強不息的清華精神,勇于追夢的情懷格局,激勵著張昌武始終保持熱愛,堅定信心。

“最佳的路徑就是實事求是,回歸常識。回歸常識需要我們敢于去面對現實,一方面要發展繼承航天的優秀傳統;從另一方面,又要不斷打破原來的認知,從已知中找到一扇新的大門。”張昌武總結說,“航天其實沒有捷徑,航天就是靠一步一步的慢慢積累,而時間就是這件事的最好的朋友。”

于洋:

拓展知識的邊界,向深空!

于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20年),2014年于清華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空間環境下的顆粒系統動力學、復雜環境探測機器人動力學與控制方面的研究。

星漢燦爛,宇宙廣博,小行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于洋著力研究的重點。他用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形容自己的工作:“探測一個小行星,就好像一個人要去遠方旅行,這個過程,需要路線規劃,也需要交通工具、旅行裝備,而這些都要求一個前提——對于目的地的相對完善的認識。這便是我的主要工作:根據已知信息,分析判斷探測目標的物理性質、地質特征、空間環境,一來幫助航天器評估風險,二來為航天任務提供科學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宇宙的魅力、理論的力量彰顯出動人的感染力:“之前關于雙小行星系統的研究中,我們通過理論模型分析得出主星脫落碎片的運動形態與形成的影響。近期小行星防御任務所返回的圖片則證實了這種影響真實存在。”正是這些魅力與力量,為于洋帶來了極大的鼓勵,更堅定了自己工作的價值。正是在一遍又一遍挑戰自我、探索真理的旅途上,知識的邊界得以拓展;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仰望星空、追逐夢想的征程中,收獲了自信的笑容。

這場神秘而有趣的旅行中,于洋的行囊里始終珍藏著清華的記憶:“在清華的五年,特別是在航院工程動力學研究所學習的經歷,對我后來的科研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課題組老師們對科學問題開放、嚴謹的態度、對學術討論的認真堅持、對科研成果的價值判斷,對我專業素質的養成和職業理想的建立起了關鍵作用。”

以有趣開端,與興趣為伴,隨著路途的延展,于洋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小行星探測的意義:現代航天發展中,行星本體科學問題的研究和探測技術的發展本就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航天的價值:航天蘊藏希望,你我生活、社會發展中的許多需求與問題,也許能在航天中找到答案;航天指示方向,對自然的探索,對未知的憧憬,都將在探索星辰的旅行中收獲更深邃的啟迪。

楊佳:

人生的每一次選擇

都來自于靈魂最深處的指引

楊佳,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2021級研究生。

“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來自于靈魂最深處的指引。”楊佳這樣說道。當第一次被航天的魅力吸引,被這種近乎“沖動”的熱愛驅動著走向航天道路時——這是一種毫無預兆的熱愛,是一經生發便再難阻擋的志向,也是一顆雖旅途遙遠但始終難以忘懷的初心。

從出發至今日的時光里,楊佳說她最難忘記的是剛剛接觸科研的那段時間,從習慣于做題求解、汲取知識的學生,到探索未知、甚至創造新知的研究者,這之間有能力上的差距、思維上的差異、知識上的斷層。要如何跨越這段距離?再度回望,楊佳說,問題的化解有許多因素加持:本科期間堅實的數理課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而老師與學長學姐的幫助,則給予她信心與勇氣,“老師對我們說:‘科研上,一帆風順反而會讓人緊張,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這句話給予了我們面對問題時的力量”;同時,熱愛與初心一直作為底氣支持著她,“當我看到遇到困難時,我會問自己為什么當初會選擇這條道路,既然是因為熱愛,那我甘愿付出。”

除了身份轉變的關鍵時刻,前行的路上還有許多振奮人心的時刻。“每一次發射、探測任務都為我帶來莫大的震撼,我既驚訝于宇宙的浩瀚與無窮,也為人類探索未知的磅礴力量而感動,同時,我也希望能在今后的航天事業中做出自己的小小貢獻,成為見證者、參與者、貢獻者。”

在楊佳心中,航天意味著探索和嚴謹。宏大的航天事業作為一個龐雜繁復的系統,探索的過程中,每一環都至關重要,只有一絲不茍,才能走得更遠。中國航天人有勇氣向蒼穹發問,也有能力把每一步走得更加堅實。

李子騰:

既然選擇航天,我不能一事無成

李子騰,清華大學行健書院2021級本科生。

大約從小時候觀看航天發射直播開始,李子騰的心中便種下一顆關于航天的種子。正因兒時興趣,他逐步成為一名“航天愛好者”,持續關注著每一項國家航天任務,在“兩彈一星”等精神不斷的激勵、感召下,懷著為我國航天事業與人類探索事業做出自己貢獻的想法,他堅定了航天報國的理想,選擇了航天專業。

剛進校時,李子騰嘗試著聯系不同方向的老師,希望能向他們請教感興趣的航天問題,本以為郵件會“石沉大海”,但卻收到了迅速、熱情的回復。老師們細致用心的講述,加深了他對航天的理解,也為他帶去對未來的無盡憧憬。在清華成長進步的過程中,興趣被呵護支持,夢想也變得更清晰可見,熱愛航天的學子們有機會在廣闊的平臺上,拓展航天視野,領略航天精神。

提到這次航天日的主題,李子騰聯想到劉慈欣在小說《朝聞道》中所寫的一段話:“當原始人開始長時間地仰望星空時,就證明他們已經意識到了宇宙奧秘的存在,此時距離最終解開這個奧秘就只剩下一步之遙了。”如何從我們熟悉的世界外和我們現有認知的邊界外獲得新知,從而讓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認識自然,這是人類社會要回答的問題,也是航天事業努力的方向。

李子騰用“永無止境、不懈攀登”描繪自己心中的航天事業。無數開拓者與奉獻者用青春與生命奠定了中國航天的基礎,這是奮進者向未來奔跑的事業,也是攀登者勇摘星辰的征途。“永無止境、不懈攀登”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既然選擇航天,我不能一事無成。我希望能在中國的星空中,留下屬于自己的注腳。”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穿越時光的叩問,凝望滿天星辰

仰觀宇宙,擁抱未來

每一個航天夢

探索未知

硬核中也愿生出浪漫的羽翼

厚植沃土,向下深根

一代代清華人

步履不停

蒼穹上也能踏出堅實的腳印

我們永葆敬畏

用心對待每一次探尋

我們努力攀登

謙遜叩問天際的真諦

我們志存高遠,我們馳而不息

在中國航天的大舞臺上

書寫屬于我們的故事!

來源: 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