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環保是一件真正能夠讓每個人感受到美好和受益的事情,現在出去,發現不少地方環境明顯變好了,這也是我們這些年努力的結果。
但是,說到環保,你又能想到哪些呢?沒錯,小到光盤行動、一次性筷子,大到植樹造林等等,都是我們隨口就來的。那這些都能真的保護環境嗎?今天來和大家聊聊。
01,光盤行動
其實環保并不需要特別宏大的行動,身邊的一些點滴就可以保護環境,而光盤行動就是一個很小但又很有效的環保倡議,要知道我國每年因為食物浪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多達11億噸,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457億,如果能夠減少食物的浪費,可以減少多達11%的碳排放,這對于我國的碳減排計劃有非常大的推動意義,如果浪費的食物組成一個國家,那么這個國家將會是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可以想象光盤行動對于環保的意義。
所以,光盤行動,不只是厲行節約,更是直接能夠產生現實效益,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索取,那么就可以更好的保護環境。
當然,像光盤行動這種屬于比較容易理解的環保行動,我們落實起來容易一些,但是有一些環保,可能就有點一波三折了,我們也要在現實中增強分辨能力。
02,一次性筷子的環保bug?
一次性筷子的出現可以說是餐飲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改變,如今無論是飯店還是外賣,一次性筷子都是標配了。那么,一次性筷子到底環不環保呢?這其中也有好多次大反轉。
1,大量消耗木材,不環保。
“一株生長了20年的大樹,僅能制成3000—6000雙筷子。”這句話估計不少人看到過,這也是最早關于一次性筷子的環保思考。的確,當一次性筷子在上世紀被引入到國內后,很快稱為熱寵,但是隨著一次性筷子的大量消耗,人們也意識到這背后對于森林資源的破壞,尤其是當初人們對于森林資源的重視程度尚不足,的確出現過一些用傳統森林直接生產一次性筷子的短視行為,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于是,“少用一次性筷子”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環保倡議。
2,不是傳統森林,而是速生林,不用擔心環保問題
不過隨后,就有專業人士出來辟謠,指出,一次性筷子用的并不是傳統森林,而是速生林。畢竟傳統的森林資源是有限的,按照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比如我國每年消化一次性筷子約450億雙,耗費木材約166億立方米。這樣下去,根本撐不住。更別提,單純的從經濟成本角度,木材可以用于家具、建筑等更加高利潤的領域,用在一次性筷子上的確是浪費了。所以,就有了另外一種木材來源:速生林。
這是一類經濟林,生長周期非常短,就像種莊稼一樣種植,所以被廣泛用于工業造字、木材加工領域,一次性筷子自然也是如此。
因此,從保護森林資源的角度,少用一次性筷子似乎是不成立的,因此一度形成了一種逆反風氣,“少用一次性筷子”成為了一種“偽環保”。甚至有人提出,一次性筷子得經常使用,保護人們用餐健康,還能促進經濟發展。真的如此嗎?
3,速生林背后的環境影響——還是少用一次性筷子為佳
好像從邏輯上來看,既然一次性筷子用的不是傳統森林而是速生林,后者是類似農作物的存在,因此不存在環保問題吧。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速生林本身也是一種較大的威脅。
一方面,速生林本身堪稱抽水機和吸肥機。
樹木的快速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養料,結果就導致速生林所到之處,堪稱“寸草不生”,大量的水資源被直接吸走蒸發,這種霸道的抽水能力導致這些區域出現土質松散、甚至沙化的問題,極大地影響當地的環境。而且肥力也極大地被抽走,結果就是速生林一旦撤離,當地別說農作物,甚至是傳統的植被生長難度也非常高。
另一方面,速生林對于生態的破壞也很大。
速生林種植往往品種單一,大面積覆蓋。結構過于簡單的植被導致生態鏈被破壞,無法形成有效的生態,于是無論是植物還是野生動物如鳥類、昆蟲或者其他動物都難以生存,結果就是整個區域生態環境幾乎蕩然無存。
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速生林對于環境和生態的破壞是非常直接嚴重的,所以,而少用一次性筷子,減少速生林的種植,是很有效的環保。
我們可以看到, 環保其實比較復雜的,甚至會出現截然相反的結論,所以,我們在論證環保時候,一定要使用更加真實可靠的依據。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比如,植樹造林。
03,種樹就一定環保嗎?
植樹造林,綠化環境可以說是大眾對于環保的重要認知之一,畢竟綠水青山,很多時候是靠植物尤其是種樹來實現的。但是,環保,不單單是一腔熱血,更要科學。所以,種樹是個大事情,不可不慎
首先,治沙要科學
科學環保是這些年來改善環保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經驗總結,比如在治沙領域,就形成了重要的新方針: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
比如沙漠該如何綠化?是直接植樹造林嗎?這種做法看起來是綠化,實際上可能會加劇沙化。這不是危言聳聽。沙化的確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當地氣候環境的綜合作用結果,就比如很多沙化地區位于降水量很低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這些地方天然缺水。
如果要種植高大喬木,那么就必須大量的補充水分,可是當地本來缺水啊!那水哪里來?從地下取水?可是本來缺水,地下水也不是可持續資源啊,長期取水,基本上會造成地下水位逐步下降,直到消失。
那么那些看起來可能成長的高大喬木,就會面臨徹底缺水,于是死掉,所以辛辛苦苦一段時間,財力物力投入了,最終卻做了無用功,甚至可能是負面的,因為大量的地下水被抽走蒸發掉,結果就是其他當地原生植物也無法生存了,更進一步加大了沙化。
所以,對于沙化地區的綠化,一定要因地制宜,甚至不是種樹綠化優先,而是實施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因為很多地方并不是徹底沙漠,而是還有一些頑強的植被,比如沙棘、胡楊之類的,以這些原生植被為基礎,慢慢的擴大修復面積,最后實現總體的生態恢復。
其次,南方生態也要警惕經濟林
可能有人會說,北方缺水,南方水多啊,所以經濟林是不是可以用于大量種植呢?其實也要警惕。這一點我們前文也提到了,經濟林本身對于肥力和水分的吸收是巨大的,容易導致當地的土壤退化,而且經濟林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不小的,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由此可見,種樹不一定等于環保。
事實上,綠化,也不一定等于環保,比如典型的是物種入侵。很多時候,人們容易想到的是動物物種入侵,但是植物入侵同樣嚴重,而且由于我們很多人對于植物的關注度不夠,更是會導致入侵植物泛濫。
這些植物入侵帶來的損失是長久的且難以修復的,比如滇池的水葫蘆問題,當年為了改善滇池生態,引入了水葫蘆,結果水葫蘆在滇池大量繁殖,遮天蔽日,不僅極大地侵占了其他水生植物的空間,而且這些植物會大量汲取水中的氧氣,也會導致水中缺氧,于是魚蝦紛紛死亡,藻類也難以幸免,最終就是滇池的生態幾乎徹底崩掉。后來國家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去修復滇池生態,但是數十年過去了,依然難以恢復曾經的優質滇池水了,而后續還要繼續地恢復生態。
這些年來,我國有不少入侵物種,這些入侵物種有的可能在來源地本身有害,容易引發關注,有的可能在原產地其實是人畜無害的,但是來到我們這里環境發生改變、缺乏天敵等,就會大量泛濫,侵占本地的生態,最終對當地的環境產生破壞。
所以:種樹≠環保;綠化≠環保
04,用電環保
有一些我們都認為有益的,也不見得是多環保,比如著名的“地球一小時”運動。地球一小時是每年3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六當地網上20:30,家庭及商界關閉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以此來表明對環保的支持。
看起來好像是很直接的減少電力浪費,但是,這更多是一種形式環保,甚至可能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典型的是對電力系統的沖擊。瞬間電網負荷驟降,容易引發電網的沖擊,再加上很多地方的發電依然是火電為主,對于鍋爐的影響也是較大的。至于關掉點燈卻點蠟,更是可能環保沒起到,反而是勞民傷財。
事實上,真正的用電環保是,總體上削減對電的消耗,比如家庭中更多的使用節能產品,或者錯峰使用電,這樣讓總體對電力的消耗下降,這樣才是正確的用電環保姿勢。
由此可見,環保也是有大學問的,不是一腔熱血,而是要真正的做到科學合理。事實上,人類的大規模環保行動到現在也就是幾十年,我們有不少環保行動還要有更多的斟酌,所以大家也要客觀地認知環保。
當然,對于那些非常明確的環保行動,我們就要多落實。比如,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比如多使用可重復的袋子,再比如光盤行動,低碳出行等,這些都是切實可行的環保行動。
環保不是一種儀式,也不是一種表演,而是一種要深入骨髓的認知,是一種隨時隨地的行動,但一定是對于我們人類更有益的。
來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