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微博上有這么一條內容火了,從討論和熱度來看,不少朋友似乎都有類似的體驗,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圖源:網絡
有一句英語俗語是:“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 直接翻譯的話,就是一個人胃里有很多很多只蝴蝶在飛,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超級超級緊張,心情忐忑不安,七上八下。
不得不說,這個比喻也太形象了。不過,越來越多證據證明,這樣的說法可能還不夠準確,一方面,肚子里與情緒相關的恐怕不只是胃,**而是整個消化道;**另一方面,消化道與腦子的聯系,比我們原來所以為的,要深得多得多。
01
100多年前
已發現“腸-情緒”關聯
早在 1915 年,生理學家沃爾特·坎農(Walter Cannon)就在他的《消化的機制(The Mechanical Factors of Digestion)》中寫道,當動物感到害怕時,動物的**胃功能會發生變化,**而近似的情況,在人類身上也能觀測到。
一方面,**胃腸的感受會影響情緒,**比如,吃了高糖高鹽高熱量的“罪惡”食物,會感到心情愉悅,而饑餓時脾氣會暴躁;另一方面,**情緒似乎也能反過來影響胃腸道的反應,**比如,見到讓人恐懼、害怕的物事,會感到惡心、作嘔,遇到緊張的事情,會感覺沒有胃口;但“酒逢知己千杯少”,遇到開心的時刻,又忍不住食欲增加。
是什么造成這樣看起來毫無關聯的器官之間的聯動呢?
在 19 世紀中葉,人們發現了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這是理解神經系統與消化系統互動的一個重大科學突破。
科學家提出,腸道神經系統并不是僅存在于人類或哺乳動物中,它的同源物**可以在整個動物界中找到,**包括昆蟲、蝸牛和海綿動物。
因此,為了確保對我們內部環境(對更原始的動物而言,則是其腔內環境)所提出的挑戰做出最佳反應(如戰或逃反應),在演化過程中,不論是蛔蟲原始大腦的神經節,還是更高級哺乳動物的大腦,都可能是原始但同源的腸道神經回路演化而來的。
02
存在100億個
神經細胞的腸系統
隨著科技發展和研究手段的進步,這種假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不同于我們既往的知識,現在有不少科學家提出,自主神經系統除了包含我們熟悉的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以外,還包含**腸道神經系統這第三個分支。**基于其大小、復雜性以及在神經遞質和信號分子方面與大腦的相似性,腸道神經系統甚至被稱為“第二個大腦”。
這個“第二大腦”,存在**超過 100 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分布在食管到直腸的胃腸道壁內,它們控制著我們整個消化過程:**咽下食物、分解食物的酶的釋放、營養物質吸收時的血流控制,以及糞便排泄等功能,都離不開它們的相互協調。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消化道與腦神經之間的聯系,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相關的學科和研究方向,包括腸神經科學、神經影像學、腸道微生物學和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以及最近的微生物腸、腦信號傳遞等垂直分支了。
03
胃腸疾病
用情緒藥物醫治?
如果上述說明對你來說都太理論化,那我們現在就來看一個實例吧。
消化科里,有一種可能算是比較“難搞”的疾病——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這其實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全球 10 個人中,可能就至少有 1 個人患有這種癥狀。
**這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以慢性腹痛和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征。**據估計,雖然IBS不是致命的,但它會對患者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它可能會對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社交生活造成影響,甚至會導致患者心理健康的問題,如抑郁和焦慮。
說它難搞是因為它病因尚未查明,它可能與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復雜交互作用失調相關,但具體失調的機制尚未明確,另一方面,一百個患IBS的患者,可能有一百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這些非常個體化的方法,包括改變飲食習慣、增加鍛煉、減少壓力和接受心理治療。
除了常規手段,部分患者可能還需要用到抗抑郁藥物減輕癥狀。
多年來,研究人員和醫生認為是焦慮和抑郁導致IBS。然而,有一些研究卻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研究者發現,胃腸系統中的刺激,反過來向中樞神經系統(CNS)發出信號,從而引發情緒變化。而抗抑郁藥物,可能參與中斷這種傳導過程,同時改善情緒和胃腸表現。
除了腸易激綜合征 (IBS) 之外,還有其他胃腸道疾病需要使用精神科藥物治療。其中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腸癥狀、胃食管反流病等。**這些疾病都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而導致的,與精神疾病有關聯,因此精神科藥物可以改善相關的癥狀。
04
身體這座圣殿
我們至今未探索完全
時至今日,我們對腦、腸聯系知曉得越多,就越發發現我們不知道的更多。
盡管科學家推斷,多種慢性和腦、腸道神經系統的聯系失調相關,**但拿得出手的確鑿證據的,卻僅有幾種疾病,**比如功能性胃腸疾?。‵GID)、炎癥性腸炎、飲食紊亂(特別是肥胖癥和厭食癥)。而更多的研究,還在探索腸道活動如何影響人體新陳代謝,例如腦、腸失衡是否增加或減少患上二型糖尿病等健康問題的風險?是否和阿茲海默病的早發有關聯?
腦腸相互作用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我們仍然有很多要學習的,將消化道比喻為“情緒器官”甚至不足以描述它在身體中的特殊性。當然,更多的時候,思考如何讓它感到滿意,比了解它的復雜來得更迫切,比如,今晚吃什么?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陳墨螯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碩士
審核|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