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按:北極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它們的命運與北極海冰的變化息息相關。由于北極熊無法在開闊的水域捕獵海豹,它們只能依靠海冰作為平臺覓食。但近年來,受全球變暖影響,站在北極食物鏈頂端的北極熊已成為瀕危物種代表,骨瘦如柴的北極熊拼命尋找食物的畫面也讓不少人為之動容。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國際部在國際知名期刊了解到一篇關于格陵蘭島鮮為人知的北極熊亞種群的研究,現將文章整理編譯如下,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

格陵蘭東南部新記錄的北極熊種群揭示了該物種在北極變暖的未來

科學家們記錄了生活在格陵蘭島東南部的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北極熊亞種群。這群北極熊依靠從格陵蘭島冰川中注入海洋的有限的淡水冰生存。因為這個孤立的種群在基因上很獨特的,并且它適應了這里獨特的環境,這項研究可以了解這個物種在氣溫越來越高的北極的未來。

圖片說明:格陵蘭島東南部,一只北極熊站在白雪覆蓋的冰山上。圖源:Kristin Laidr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極地科學家克里斯汀·萊爾德(Kristin Laidre)說:“我們對格陵蘭島東南部的北極熊了解不多,也從來沒有想到會在那里發現一個新的亞種群,完全不清楚它們有多特別。”

這項研究發表于《科學》,研究結果結合了格陵蘭島東南海岸7年來收集的新數據和該島整個東海岸30年以來的歷史數據。格陵蘭島偏遠的東南地區由于其變幻莫測的天氣、崎嶇的山脈和大雪,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足夠的研究。而新收集的基因、遷徙和種群數據顯示了這些北極熊是如何利用冰川冰在有限的海冰通道中生存的。

華盛頓大學水產和漁業科學副教授萊爾德(Laidre)說:“由于氣候變化,北極熊受到了海冰融化的威脅。但我們在推斷時需要謹慎,因為使格陵蘭島東南部的北極熊得以生存的淡水冰在北極的大部分地區都不存在。”這群北極熊和離它最近的鄰居之間的基因差異比之前觀察到的19個已知北極熊種群中的任何一個都要大。

合著者、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教授和遺傳學家貝絲·夏皮羅(Beth Shapiro)說:“它們是地球上基因最孤立的北極熊種群,這一種群已經與其他北極熊種群分開生活了至少幾百年,在這段時間里,它們的種群規模一直很小。”

研究人員認為,這群北極熊如此孤立的部分原因是它們被四面包圍:西面是陡峭的山峰和巨大的格陵蘭島冰蓋,東面是丹麥海峽的開闊水域以及快速流動的東格陵蘭沿海洋流。

不同于其他大多數在海冰上長途跋涉狩獵的北極熊,格陵蘭島東南部的北極熊是居家型的。它們每年只有4個月可以接觸海冰,大概從2月份開始到5月底。通常,海冰為北極大約26000只北極熊中的大多數提供了捕獵海豹的平臺。但是剩余的8個月怎么辦呢,這群北極熊不可能禁食8個月。其實,在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時間里,格陵蘭島東南部的北極熊依靠的是一種不同的捕食策略,它們從格陵蘭島冰蓋上脫落的淡水冰塊上捕獵海豹。

圖片說明:一只成年母熊(左)和兩只幼熊穿過格陵蘭島東南部的冰川。圖片來源: NASA OMG

“格陵蘭島東南部的海洋冰川是一個相當獨特的環境,”美國冰雪數據中心的副首席科學家特維拉·莫恩(Twila Moon)說,“這種類型的冰川雖然也存在于北極的其他地方,但這里冰川產量很高,還有格陵蘭島冰蓋上巨大的冰庫,這些條件為這個地區提供了穩定的冰川冰供應。”

北極熊能在這里生存的事實表明,海洋終端冰川可以成為小規模的氣候避難所——當海洋表面的海冰減少時,一些北極熊可以在這里生存。類似的棲息地也存在于格陵蘭島海岸的其他部分。“即使冰蓋發生了迅速的變化,格陵蘭島的這一地區也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產生冰川冰,并且其海岸可能看起來與目前沒有太大區別,”莫恩說。

研究者估計,格陵蘭島東南部大約有幾百只北極熊,數量與其他小種群北極熊類似。它們成年雌雄的身形比大多數北極熊都要小。幼崽數量也較少,需要對之進行長期的監測,才能了解它們在北極未來的生存能力,以及隨著它們與北極其他地區的聯系越來越少,這群北極熊亞種群會發生什么。

華盛頓大學水產和漁業科學副教授Laidre說:“我不認為冰川棲息地能養活大量的北極熊。這些冰川棲息地遠遠不夠。我們預計,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整個北極地區的北極熊數量會大幅下降。保護北極熊的基因多樣性是至關重要的。官方是否能夠承認這些熊是獨立的種群,對于它們的生存及保護來說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https://phys.org/news/2022-06-newly-documented-population-polar-southeast.html

編譯:Sara

審核:Lucy

編輯:Tommy

來源: 中國綠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