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形射擊火器,是中國古代用竹、紙、銅或鐵做槍筒發(fā)射火藥的武器。最初將火藥筒綁在長柄格斗兵器——長槍頭部(上圖),臨陣時,先噴射火藥,殺傷敵軍,然后持槍格斗。后來逐漸以竹材和銅鐵做槍筒或炮筒,利用火藥發(fā)射彈丸,以殺傷敵軍。

見諸史籍的火槍最早有南宋間發(fā)明的長竹竿火槍、飛火槍。例如,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陳規(guī)守德安府(今湖北安陸)時,組織長竹竿火槍隊,焚毀敵軍攻城天橋。《宋史·陳規(guī)傳》記載:“會濠橋陷,規(guī)以六十人持火槍自西門出,焚天橋,以火牛助之,須臾皆盡,橫拔砦去。”
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金軍在守開封時發(fā)明噴射火器——飛火槍,即在槍首綁一個火藥筒,遇敵時先燃放火藥筒,噴射火焰,燒傷敵人,然后持槍格斗。《金史·蒲察官奴傳》記載:“槍制,以敕黃紙十六重為筒,長二尺許,實以柳炭、鐵滓、磁末、硫黃、砒霜之屬,以繩系槍端。軍士各懸小鐵罐藏火,臨陣燒之,焰出槍前丈余,藥盡而筒不損。”
南宋時發(fā)明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突火槍是開慶元年(1259年)在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制造的竹管射擊火器,用巨竹作發(fā)射管,用火藥發(fā)射彈丸。據(jù)《宋史·兵志》記載:“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nèi)安子窠,如燃放,焰絕然后子窠發(fā)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突火槍已經(jīng)具備了管形射擊火器的三個基本要素——身管、火藥和彈丸,堪稱世界槍炮的始祖。
元代創(chuàng)制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銅火銃。銅火銃由前膛、藥室和尾銎構成,藥室裝火藥,上方有火門,前膛裝霰彈。發(fā)射時,用火繩從火門點燃火藥,射出霰彈。
內(nèi)蒙古蒙元博物館收藏的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盞口銃,比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元至順三年(1332年)盞口鏡還早34年,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火銃。銃體全長34.7厘米,口外徑10.2厘米,內(nèi)徑9.2厘米,膛深27厘米。銃身豎刻兩行八思巴字銘文,釋義即“大德二年于迭額列數(shù)整八十”。

| 碗口銃

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元至順火銃,全長35.3厘米,口徑10.5厘米,尾底口徑7.7厘米,重6.94公斤,銃身刻有“至順三年二月十四日、綏邊討寇軍、第三百號馬山”等字。

另收藏于軍事博物館的元至正銃,全長43.5厘米,口徑3厘米,重4.75公斤,銃身自銃口至尾端共有6道箍。銃身前部刻有“射穿百扎,聲動九天”八字,中部刻有“神飛”二字,尾部刻有“至正辛卯”(即至正十一年,1351年)和“天山”六字。
除了有銘文記載的元代火銃實物,還出土了無銘文的元代火銃實物。例如,1970年,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半拉城子出土一件銅手銃,簡稱阿城銃,銃身全長34厘米,銃膛長17.5厘米,口徑2.6厘米,重3.55公斤,大致為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的制品。

1971年,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原黑城公社出土一件銅手銃,簡稱黑城銃,銃身全長29.5厘米,銃膛長17.5厘米,藥室長4厘米,口徑2.5厘米,重2.3公斤,大約制于14世紀初。

1974年,在西安東關景龍池巷南口外出土一件銅手銃,簡稱西安銃,銃身全長26.5厘米,銃膛長14厘米,口徑2.3厘米,重1.78公斤,大約制于14世紀初。
與南宋竹制火槍相比,元代銅火銃具有使用壽命長、射擊速度快、作戰(zhàn)威力大等優(yōu)點,且開始使用鐵彈丸,彈道性能更好,殺傷力更大。銅火銃的發(fā)明,是兵器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變革。

明初設寶源局和軍器局,兼造火銃。洪武二十年(1395年),設兵仗局,專門制造各種火銃。《大明會典》卷一九三《工部十三火器》記載:“凡火器成造,永樂元年奏準,銃炮用熟銅或生熟銅,相兼鑄造。弘治九年,令造銅手銃重五六斤至十斤。”弘治元年(1488年)以前,軍器鞍轡局每三年要造碗口銅銃3000門、手把銅鏡3000把、銃箭頭9萬個、信炮3000門;兵仗局每三年要造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奪門將軍、神銃、斬馬銃、手把銅銃、手把鐵銃、碗口銃、盞口銃等火器若干。
明永樂七八年間(1409-1410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全部使用火器的部隊——神機營,下編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5軍,裝備神槍、快槍、單眼銃、手把銃、盞口炮、碗口炮、將軍炮、單飛神火箭、神機箭等火器。明成祖多次率兵遠征漠北,每以神機營為先鋒,憑借火力優(yōu)勢,大量殺傷敵軍。

明代銅手銃(上圖),制作精良,口徑減小,身管加長,且鑄造時,自藥室至銃口壁厚逐漸遞減,提高了射程;火門鑄有長方形槽,上面裝有防護蓋,在風雨中也能引燃射擊。

多眼銃是明嘉靖年間發(fā)明的多管手銃(上圖)。用銅或鐵鑄造銃管,鑄有3~10個眼,多管合鑄一體,銃管外有多道強箍,尾部裝木柄。每個銃管各有一個火門,可連續(xù)點火發(fā)射。多眼銃克服了單管手銃的缺陷,提高了射速。

明洪武時開始鑄造鐵管長筒火炮。例如,山西省博物館收藏三門洪武十年(1377年)鑄造的鐵火炮,火炮口徑21厘米,全長100厘米,口徑大,身管短,管壁厚,屬于前裝臼炮。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大型鐵鑄火炮。

與銅炮相比,鐵炮身管加長,口徑加大,管壁加厚,管外鑄有多道環(huán)箍,增加了火炮的強度,且兩側鑄有炮耳,可調(diào)整射擊角度。萬歷年間鑄造的鐵炮身管細長,長度與直徑的比值明顯增大,進一步提高了射程。未完待續(xù)

| 編輯節(jié)選自《中國三十大發(fā)明》,華覺明 馮立昇 主編,游戰(zhàn)洪 作。本文謝絕轉(zhuǎn)載。文章配圖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

來源: 科普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