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組織、人格系統自和諧心理咨詢以心理學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為主要理論依據。
(1)心理學理論基礎:自和諧是心理現象的本質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部分。后期,弗洛伊德對以三種意識為核心的人格結構學說做了修訂,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務,就是努力致力于平衡個體“三識”和“三我”的各種沖突,實現其和諧共處。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認為,自性(self)是集體潛意識中的核心原型(如同太陽是太陽系的核心),是統一、組織和秩序的原型。其作用是把其它所有原型及其在意識和情結中的顯現,都吸引到它的周圍,使它們處于一種整合、統一、和諧的狀態,即自性實現。榮格認為這是人性所要達到的最高目標。因此分析心理學的方法論實質上是一種整體論和系統觀,體現出榮格對系統主義心理學的寶貴思考和探索。
以馬斯洛等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自我實現是指個體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適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充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的過程,亦指個體身心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境界。馬斯洛認為這是個體對追求未來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性,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理論的核心,他認為可以將其定義為“在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或協同動作的過程”。
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是主張超個人主義的——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就是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同一即“天人合一”,倡導生態文明,主張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就是反對“自我中心論”,主張“仁者愛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全人類視作一個命運共同體,以此重建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和諧關系。
后現代主義心理學高度重視系統觀的影響。后現代主義心理學并不認為剔除或修正個體的歪曲認知,或者調整個體的情緒經驗便能達到咨詢的目的。相反,認為求助者必須通過自身的積極創造和與系統的互動才能建構真實的主體經驗。后現代主義心理學將科學實證與理性思辨結合,內省觀察、現象學與動力心理學相結合,東方智慧與西方超個人主義心理學相結合,這樣可以整合各心理學流派并且擴大心理學的影響力。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所倡導的超個人主義心理觀,以及多元化、系統性和互動性等思想,對心理咨詢產生了直接影響。
(2)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自和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本質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對系統自和諧心理咨詢的研究和應用無疑有著非常重要和寶貴的理論及實踐指導意義。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精神意識,盡管他們表現各異,特點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質,都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或機能。世界上的一切發展、變化和過程都是物質運動的具體表現,其原因在物質世界自身。時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形式。宇宙中各種運動形式按照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到有序,從混亂到和諧的方向演化和發展。
——世界普遍聯系原理。世界是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在無限的宇宙中,聯系不是個別事物之間暫時的、特殊的關系,而是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所共有的客觀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發生著聯系。任何事物都是統一的聯系之網上的一個部分、成分或環節,都體現著普遍的聯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系。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整體(系統)和部分(個體)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系統)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個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個體)也制約著整體(系統),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個體)性能會對整體(系統)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內外因辯證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它是第一位的,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外部矛盾(即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原理。人類結成社會而生活、存在和發展。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區別,不能等同。個人與社會相比較,社會更為根本,起著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影響,社會的發展要靠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努力才能實現;個人活動受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另外,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事物發展狀態和趨勢原理、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實踐和理論辯證關系原理等,都為系統自和諧心理咨詢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值得系統咨詢師認真學習和準確把握。
(3)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智慧:自和諧是天地人和之“大道”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而寶貴的系統觀和和諧思想。
——中和之道:理性與情感的和諧。中和之道主要表現在理性與情感的合一上。人們的喜怒哀樂是人的自然屬性,是情感的表現,為了追求與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誠、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對情感加以約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思想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就是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也是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保持協調,從而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胺虼笕苏撸c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都在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主張有機地、系統地去看待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陰陽和合:宇宙萬物的和諧?!耙魂幰魂栔^道”。陰陽和合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精神。天地萬物的生存發展,都遵循著陰陽相合的原理?!瓣庩栒撸斓刂溃f物之納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币环珮O圖,最能代表中國文化中的陰陽觀念:陰與陽相互交匯,相互包含,相互轉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生相長,生生不息(附圖5-2)。陰陽和諧一直是中國人孜孜以求的一種人生佳境和大美憧憬——陰陽和諧,則日月同輝、山水相依、琴瑟和鳴、張弛有道、進退有禮……
——仁者愛人:人與人的和諧。如果說老子思想集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那么孔子的思想則集中體現在人與人的和諧關系上?!叭省笔强鬃犹岢龅淖罡叩赖略瓌t、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仁”,二人也,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孔子一生都在研究人際關系,不但提出了“和為貴”的價值取向,而且提出了仁、義、禮、智、信、忠、孝、悌、恕、讓等一系列道德準則?!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準確地說,儒家所倡導的“和”,絕不是毫無原則的“一團和氣”,而是致力于建立一整套嚴格完善的理想人際關系秩序,以此來保障人與人、人與家、人與國、人與人格的和諧相處。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出版《誰之錯:四句話點透心理學》(作者: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