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過針灸嗎?沒做過的人想想就覺得疼,做過的人直呼神奇,針灸為何有消炎、止痛的效果,這背后有哪些科學依據?
大家好,我是深究科學的曉韋,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什么是針灸,它與人體的神經系統有什么關系。
針灸,很多人都聽說過,但不一定都嘗試過。它是我國傳統醫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針灸療法可追溯到距今大約7000~8000年到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
原始的針刺是石頭做的,稱為“砭石”。針灸療法最早出現在在公元前100年左右的《黃帝內經》中。
當時的醫生發現,針灸在疾病治療中有用,于是開始了逐步使用和推廣,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涌現出了許多傳統醫學的著作。
根據針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分成魏晉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民國時期以及新中國。
其中明朝學者楊繼洲對前輩們的針灸文獻進行了廣泛的搜集整理,匯總了許多歷代針灸文獻的著作,這就是《針灸大成》,它構成了現代針灸的基礎。
雖然針灸算得上是我國傳統醫學中的一塊美玉,但這種療法是否有科學性,一直是有爭議的,連我國很多學者都不相信,更別說它在國際醫學領域施展拳腳了。
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科學家對針灸的興趣逐漸濃厚起來。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針灸中的穴位有一定的科學性。
1979年,研究人員刺激了大鼠的各種皮膚區域,發現會影響到大鼠的神經反射以及胃動力。
2014年,另一群科學家發現,刺激小鼠的穴位會產生生理上的影響。他們用電針刺激了小鼠的身上的一個特定位點ST36穴位,竟然能激活小鼠的迷走神經系統,進而緩解炎癥。
注意,這里我們提到的特定位點,實際上就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足三里”穴。
此后,另有一個團隊,也就是剛加入西湖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秋富,也深入地進行了研究。2020年,他們發現刺激小鼠的ST25穴位和ST36穴位可以應對炎癥,這兩個穴位對應的就是傳統醫學中的“天樞”穴和“足三里”穴。
到這兒為止,科學家某種程度上證明了穴位是存在的,那么刺激穴位為何能引發生理變化,這背后是什么原理?
為了探究清楚針刺背后的機理,研究人員把小鼠背部的感覺神經元熒光標記上,然后經過針刺、敲除神經元等操作,發現針刺的作用與激活了這個區域的感覺神經元有關,進而激活了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神奇的是,研究人員還能根據這一類神經的分布,預測出針刺小鼠不同穴位后的抗炎效果。
科學家不僅弄清了針刺背后的神經學機理,甚至一舉把論文寫到了頂刊《自然》上。
當然,這項研究發表出來后,公眾議論紛紛。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針灸跟針刺還是有些差異的,針灸是針刺療法和艾灸療法的統稱。針刺有許多量化指標,但這項研究的結果為針灸從傳統醫學走向現代醫學打開了一扇門。
就在我國科研群體對針灸的療效將信將疑時,美國也注意到了這個賽道,并開始暗暗發力。2016年10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啟動了一項名為刺激外周神經減輕癥狀(stimulating peripheral activity to relievecondition,SPARC)的研究計劃。
這個計劃名字看起來很復雜,但實際上核心很明確——研究刺激神經是否能減輕炎癥。這與剛剛我們聊到的穴位相關的神經解剖學機理幾乎不謀而合。
我國科學家在得知這項計劃之后,拍腿一想,這不就是針灸嗎?為什么我們的傳統醫學還被美國搶先了。后悔之余,也在反思。西方醫學這次SPARC計劃的“拿來主義”,既有“傳承”,也有創新,這值得我國針灸科研工作者深思。
它以中國傳統醫學為基礎,建立在西方醫學邏輯思維和醫療實踐上的創新性系統研究。由此可見,中醫現代化非常重要,唯有這樣才能走向國際。
回歸到針灸這一塊。怎么系統性地探索針灸、穴位與神經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針灸背后的神經解剖學機制,也許是針灸“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希望針灸治療未來越來越科學,在國際醫學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團隊名稱:深究科學
審核:秦麗娜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