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耿。喝水喝得好,還能抗衰老。

今年一月在柳葉刀子刊上,奧邁德森發表了一篇經過25年隨訪的研究——喝水充足可使人體患慢性病風險更低、壽命更長。中國有句老話: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將水篇列為全書之首。水是人體細胞和體液的重要組成成分,體重的60~70%都是水,除此之外水還具備參與新陳代謝、調節體溫等生理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國水與生命質量認知調查報告中顯示:9成被調查者每日飲水量不足,65.9%的人直到了渴了才喝水,定時定量規律飲水的只占4.7%。果然最簡單的事情最容易被忽略,水作為生命之源、無價之寶,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值得高度重視。

研究中也明確表示:飲水量不足是加速衰老的危險因素,并且會導致罹患慢性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增加。該研究對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的數據進行了隊列分析,共納入了11,255名年齡在45~66歲的受試者,進行了25年隨訪,探究了飲水是否充足與各種健康指標之間的聯系。其中研究者將血清鈉水平作為水分是否充足的標準,水分攝入越少該指標越高。根據年齡相關性生物標志計算了生物學年齡用來評估衰老的相對速度,并評估了慢性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研究發現,血清鈉含量超過140毫摩爾每升時,全因死亡率會顯著增加,而且受試者的慢性病發病率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那么飲水不足是否會增加受試者罹患慢性疾病的幾率呢?為了查明該問題,研究者進一步評估了5168名年齡在70~90歲之間的受試者的慢性病情況,所涉及的慢性病主要包括心力衰竭、癡呆、慢性肺病和中風。除此之外,糖尿病和心房顫動等也囊括其中。實驗證據表明,血清鈉含量導致的低水核作用會引發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衰老現象,導致機體各種促炎活性和DNA損傷,也就會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血清鈉含量與死亡率和慢性疾病發生率的關聯為研究者的猜想提供了初步支持。生物學年齡是測量衰老素的一種新興的方法,為了直接評估血清鈉與衰老過程的關系,研究者又進一步進行了研究他們根據年齡相關生物標志物,估計了受試者的生物學年齡。與假設一致的是,生物學年齡大于實際年齡的人整體健康情況更差,具體表現在與對照組相比,過早死亡風險率高出59%,患慢性病的風險也高出44%。

就像適當的營養和定期鍛煉被認為是影響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樣,持續和良好的飲水,也就是保證體內血清的鈉的合理含量也會對人體產生重要影響。再根據年齡性別,吸煙狀況等進行調整的回歸分析中,血鈉含量超過142毫摩爾每升的受試者,生物學年齡大于實際年齡的幾率增加了約10%~15%。而血鈉含量,超過144毫摩爾每升時,該幾率將增加約50%。果然人體是水做的,喝水少容易衰老的論調并不是空穴來風。

綜上所述合理充足的飲水習慣是人體的保護傘,可抗衰老保健康。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減緩衰老過程和延長健康壽命,有可能改善生活質量、降低醫療成本,其獲益程度遠遠大于治愈任何一種疾病。

既然喝水這么重要,那么喝的是越多越好嗎?答案是否定的。2022年11月24日,我國和來自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公布了關于每日飲水量的最新研究,該研究以與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相關的人類身體水循環變化為題,發表在科學雜志上。在該研究中,通過研究者對于23個國家的來自不同環境和生活條件的5604名不同年齡的受試者的研究發現,對于20多歲的男性,每日平均飲水量在1.5~1.8升,也就是6~7杯,而對于相同年齡的女性而言,每日飲水量在1.3~1.4升,也就是5倍半水就夠了。根據研究得出的飲水公式也進一步說明了流傳甚廣的,每天8杯水——約2升,的推薦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太高了。不過受體型、氣候、年齡、體力、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個體的需水量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每天的推薦飲水量也是因人而異的。最后特別提示,除以上所提到的喝水的益處外,飲水充足還可以幫助我們及時補充水分、維持體溫正常、促進炎癥消散等等,因此更要注意飲水充足。

謝謝大家閱讀本文。認知基因,精彩人生。關注基因梗,了解讓你的生活更精彩的基因知識。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團隊/作者名稱:田埂

審核:陶寧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