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小蝌蚪孵化出來了,它們在水里快樂地游呀游,然后看到岸邊的小雞跟著它們的媽媽很親熱,小蝌蚪們十分羨慕,于是決定去尋找自己的媽媽。

它們先遇到了蝦公公,忙向蝦公公打聽媽媽的長相,蝦公公告訴它們,它們的媽媽長有兩只大眼睛。小蝌蚪們看到金魚有兩只大眼睛,便高興喊金魚“媽媽”,但金魚說小蝌蚪的媽媽有個白肚皮。

小蝌蚪們繼續尋找,見到有白肚皮的螃蟹,又對螃蟹齊喊“媽媽”,但螃蟹說它們的媽媽只有四條腿兒。

小蝌蚪們見烏龜正好是四條腿,又以為烏龜是自己的媽媽,但小烏龜卻說這是它的媽媽,因為它與烏龜媽媽長得一樣。

后來,小蝌蚪們遇見鯰魚,覺得它與自己長得很相象,應該就是媽媽,結果差一點被鯰魚吃掉。

這時,青蛙媽媽趕來相救,小蝌蚪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過了不久,它們也終于長成了媽媽的樣子……

——出自方慧珍、盛璐德創作童話《小蝌蚪找媽媽》

主體間性,也可稱作相互主體性、交互主體性或交互主觀,其主要內容是研究或規范一個主體怎樣與完整的作為主體運作的另一個主體互相作用的。通俗地說,如果用“我”來表示主體性,那么主體間性就是“我們”。有了主體性,就會有主體間性,意思就是主體和主體之間的同一性。

主體間性也可以簡單理解成是人對他人意圖的推測與判定。主體間性有不同的級別,一級主體間性即人對另一個人意圖的判斷與推測。二級主體間性即人對另一人關于其他人意圖的判斷與推測的認知的認識。例如,A知道B知道C想要在中午與A一起去吃飯,那么A便是進行了二級主體間性的判斷。通常人們最多能進行五級主體間性的判斷,五次以上就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一、主體間性涵義的發展

主體間性說因時代需要而產生。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礎上的主體性心理學,其歷史局限性日益凸現出來:第一,主體性理論不能解決人的生存本質問題。主體性理論將人的生存活動界定為主體對客體的征服和構造,導致了唯我論和人類中心主義。第二,主體性理論僅僅關注主客體關系,忽視本體論,忽視存在的更本質方面——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正是由于當代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令單一的主體和客體心理學尷尬,所以主體間性的提出是心理學對現實挑戰的回應,它反映了后現代心理學的一般傾向,即回到生活,回到實踐,回到現實,回到人的真實生存本身。

主體間性是20世紀西方哲學中凸現出來的一個新的哲學范疇。哲學界對主體的關注從未停止過,相對于客觀事物來說,人具有不容置疑的主體地位。在工具理性的支配和統治下,人總會不自覺地拘泥于自己狹小的空間,只認識到“自我”主體,而忽視“他人”主體。而事實卻是,這種對“他人”主體地位的否定,就是對“自己”主體地位的否定。哲學家逐漸認識到研究主體間性的重要性,從近代末期開始,主體間性逐漸成為研究重點。主體間性是由胡塞爾、拉康、海德格爾、阿佩爾、哈貝馬斯等近現代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建構起來的研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哲學概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主體間性的概念,但在其世界歷史的理論、社會交往的理論中暗含著豐富的主體間性思想。

主體間性概念最初步的涵義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統一性,但在不同的領域中,主體間性的意義是有差異的。在主體間性概念的形成歷史過程中,事實上涉及了三個領域,從而也形成了三種涵義不同的主體間性概念,這就是:社會學的主體間性、認識論的主體間性和本體論(存在論、解釋學)的主體間性。社會學的主體間性是指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關涉到人際關系以及價值觀念的統一性問題。認識論領域的主體間性意指認識主體之間的關系,它關涉到知識的客觀普遍性問題。本體論的主體間性意指存在或解釋活動中的人與世界的同一性,它不是主客對立的關系,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理解關系。本體論的主體間性關涉到自由何以可能、認識何以可能的問題。

主體間性概念的提出,使得社會科學在認識論方面出現了重大的轉向,即從關注主體性和認知上的“主-客體”關系轉向關注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而把人類認知的對象世界,特別是精神現象不再看作客體,而是看作主體,并確認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共生性、平等性和交流關系。另一方面,主體間性的認識論哲學也改變了“存在”這一哲學范疇的基本內涵。它認為“存在”不是主體性的,也不是客體性的,而是主體間的共在。傳統哲學的“存在”范疇或是客體性的或是主體性的,都不能擺脫主客對立的二元論。主體間性作為本體論的規定是對主客對立的現實的超越。

二、主體間性說在心理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中的重要意義

首先,主體間性說更觸及人類心理的本質。

最早提出主體間性概念的是胡塞爾。他認為,人們是首先知道自己有內心活動,然后發現別人在外表上跟自己相似,于是推測別人也有同樣的心理活動。那么人又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外表是什么樣子的?拉康提出了“鏡象”理論,認為人通過照鏡子而看到了自己的外表。在鏡象階段(6到18個月之間)嬰兒會在鏡子中看見自己,他會注視他的鏡象,然后回頭看看和鏡象有些相似的母親,母親說:“是的,它就是你!”逐漸地,兒童在鏡子中看見的這一實體存在,就成為了“自我”,用單詞“我”來指稱。

這里就有一個疑問:假設人類沒有學會使用鏡子,或者對根本就不知道鏡子是何物的動物來說,難道就沒有主體間性嗎?非也!根據動物行為學家羅倫茲的觀察,人工飼養的家禽經常把飼養員當成母親或配偶,尾隨飼養員或向飼養員發出交配的信號。這說明,家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外表是什么樣子,它們把自己跟人等同起來了,與人形成了“主體間性”。這就是說,主體間性的形成過程并非像胡塞爾和拉康所說以外表為中介,而是直接從主體性投射出去的。人們在發現了主體性的同時立即推斷一切事物都有主體性,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幾乎是同時誕生的。以原始人為例,他們認為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如天地日月、花鳥魚蟲等,都跟自己一樣會走路、能說話、有思想、有感情,這種現象叫做“物活論”或“泛靈論”,是物我不分的原始思維的產物。在物活論的推動下,產生了自然崇拜,這就是“圖騰”的由來。所以說,主體間性不是在主體性產生之后通過外表的類比而形成的,而是與主體性幾乎同時誕生的,甚至可能是先于主體性而存在的。《小蝌蚪找媽媽》的童話足以說明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關系。

在現實存在中,主體與客體間的關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它要以主體間的關系為中介,包括文化、語言、社會關系的中介,因此主體間性比主體性更根本。心理從本質上來講,不是主體對客體的反射活動,而是主體間的投射。我們眼前的世界,就是我們內心的樣子;我們和世界的互動,就是和另一個自我的互動——一切的喜怒哀懼、愛恨情仇,都要由我們的內心來創造和完成。據此,心理學應該把人類認知的對象世界,特別是心理現象不再看作客體,而是看作主體,著力研究確立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同一性、共生性、平等性和和諧交流關系。

正因如此,人們在現代條件下揚棄了主體性理論而建立了主體間性說。按照主體間性說,存在被認為是主體間的存在,孤立的個體性主體變為交互主體。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應該從關注主體性和主客體關系,轉向對主體間性的關注,尤其轉向對語言、對話、交流、理解、以及人類活動的關注。

時間和空間是主體不二的存在方式。因此,主體與時間和空間的和諧,也是主體間性的和諧與共在。

其次,主體間性說回答了人類生存的本質問題。

拉康對主體間性的闡述給現代性的主體性以致命的打擊。他認為,主體是由其自身存在結構中的“他性”界定的,這種主體中的他性就是主體間性。他認為,當看守為了囚犯而固定在監獄的位置上的時候,那他就成了囚犯的“奴隸”,而囚犯就成了主人。根據這種主體間性,針對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拉康提出了相反的思想:我于我不在之處思,因此,我在我不思之處。這應該說是對笛卡爾的“我思”主體的最大摧毀,也是對現代性思想根基的摧毀。胡塞爾晚年也曾提出了自我和他人的“立場之可相互交換性”觀點,但遺憾的是這一問題在先驗現象學的框架內很難解決,只能在主體間的歷史框架中得到解釋。

傳統思維的存在范疇,或者是客體性的或者是主體性的,都不能擺脫主客對立的二元論。而主體間性不是反主體性的,更不是對主體性的徹底否定,而是對主體性的揚棄。所謂的存在,不是主體性的,也不是客體性的,而是主體間的和諧共在。生存不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礎上主體構造、征服客體,而是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交互共存。

主體間性既包含著社會性,也包含著個體性。主體間性既否定原子式的孤立個體觀念,也反對社會性對個體性的吞沒。主體既是以主體間的方式存在,其本質又是個體性的,主體間性就是個性間的共在。可是人們在現實中,主體間性并沒有充分實現,因此共在往往是對個性的限制。海德格爾就認為有兩種共在,一種是處于沉淪狀態的異化的共在,這種存在狀態是個體被群體吞沒;另一種是超越性的本真的共在,個體與其他個體間存在著自由的關系。后一種共在既是個體性的存在,又是本真的共在。由此可以看出,主體間性并不是反主體性、反個性的,而是對主體性的重新確認和超越,是個性的普遍化和應然的存在方式。

再次,沒有主體間性就沒有系統的規則意識。

尤根哈·貝馬斯的規則觀涉及三個理論問題:遵守規則的條件、規則意識的產生和規則正當性的辯護。他把主體間性看作是解決這三個問題的關鍵:離開了主體間性就無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條規則;離開了主體間性就既不能形成“規則意識”也不能從“規則意識”中發展出“原則意識”、分化出“價值意識”;離開了主體間性更無法為規則的正當性提供辯護。

最后,主體間性說為通往心靈的“自由王國”找到了路子。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中,有“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這樣兩個基本概念。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指人類在客觀世界面前所處的兩種不同的社會活動狀態。必然王國是指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認識而不能自覺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種社會狀態,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別是受自己所創造的社會關系的奴役和支配;自由王國則指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認識了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并自覺依照這一認識來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種社會狀態,人自己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的主人,擺脫了盲目性,能夠主動地、自覺地、“從心所欲不逾矩”地創造自己的歷史。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發展是一個無限的過程。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在本質上是一種類的存在物。此種類本質意味著,主體間的統一是人類本質的自我確證,即意味著歷史的價值向度將是個體與類的矛盾的真正解決,主體之間達到真正的和諧。馬克思主義主體間性理論強調了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平行關系,這種關系本質上是互動的,而非一方主動另一方被動。他指出主客對立的觀點造成人類異化。馬克思哲學主體間性理論強調“主體—客體—主體”的辯證邏輯,是“主體—客體”和“主體—主體”思維模式的綜合統一,經歷了“人的依賴關系”形態、“物的依賴關系”形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形態三個形態,具有現實性、異質性和平等性等基本特征。與其他西方哲學家建構的主體間性思想相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建構的主體間性具有特殊的內涵。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主體間性研究,是始終作為主體的人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通過交往、分工等形式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主體間性思想既肯定“他者”作為共同主體相對于共同客體的主體地位,又指出主體間性會隨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主體間性理論是對以往主體間性思想的豐富和完善。主體間性理論的發展是化解當代社會諸多弊端、處理各種復雜社會關系的需要,這種理論所倡導的待人平等、相處和諧的思想,對塑造和諧美好的人類社會生活起到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

主體間性完成了對主客對立關系的實質性超越。主體征服客體不是自由,所以人在主客對立關系中絕不可能達到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渡。世界只有不再作為客體而是作為主體,才有可能通過交往、對話消除外在性,被主體把握,與主體和諧相處,從而成為本真的生存即共在。在本真的共在中,世界不是外在的客體(實體),而是另一個自我。自我與世界的關系不是主客關系而是自我與另一個我的關系,是“我-我”而不是“我-它”的關系,在“我-我”的交往、對話中和諧共在;“我-它”之間是有限的經驗和利用滿足的關系,只有轉化為“我-我”的關系,才是純凈的、萬有一體的情懷。“人通過‘你’而成為‘我’”(馬丁?布伯)。我好-他好-世界好。只有主體間的共在、和諧才有可能成為自由的存在,因為只有把世界當作另一個我,平等相處,和諧共存,心靈才有可能進入真正的自由境界。

回到小蝌蚪找媽媽的童話。小蝌蚪通過蝦公公、金魚他們的口,認定大眼睛、白肚皮之類就一定是自己的媽媽,這就是主體間性的不和諧;而在屢遭磨難之后,終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媽媽,最終也長成了自己應該長成的樣子,實現了主體間性從身到心的完美和諧。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誰之錯:四句話點透心理學》,(作者: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