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在選購服裝和紡織品的時候,材料是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

服裝和紡織品的常用纖維按照來源,可以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

天然纖維為人類發展提供了最初的遮體和御寒材料,其中棉花纖維是最重要的天然纖維之一,生活在5000年前的印度次大陸的人們就開始用棉花纖維紡制紗線了。

時至今日,棉質服裝和紡織品仍然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因為棉花纖維確實具有特別突出的親膚質感、手感柔軟,而且吸濕性好、保溫性好,被廣泛用于內衣、襪子、外套、棉服、棉被、毛巾、床單被罩等產品。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純棉”享有良好的口碑,深受大家的信任,這種信任源自大多數消費者所抱有的信念:棉花是純天然纖維,對身體安全、無害。而一提到化纖纖維,很多消費者會認為化學纖維含有大量化學物質,會給身體帶來不適。

這種看法對嗎?

先說結論,如果只論接觸過化學物質的種類,那純棉可一點都不“單純”,但這種評價方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只要是符合相應國標的紡織產品,不論是純棉還是化纖都足夠安全的。

圖片來源:版權圖庫

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聊聊。

天然纖維接觸的化學物質也不少

棉花摘下來直接紡?那是不可能的……

很多朋友對“純天然”可能有點誤解,會覺得純棉純棉,就是新鮮摘下來的棉花直接紡紗織布,抱歉,如果真的這么做,那衣服恐怕會又糙又厚又硬又土,總之穿著絕對既不舒服又不好看。

實際上,棉花從被摘下到最終成為一件輕柔舒適的服裝或者紡織品,中間是一條很長、很煩瑣的加工鏈條,典型的加工工序通常會包括軋花——紡紗——織布——染整——裁剪——縫制。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呈現最終的色彩和風格,棉花纖維不僅要經歷多道物理加工,而且不可避免多道化學處理。

根據工藝的需要,棉花纖維會與數十種化學品發生反應,有的化學品會保留在纖維上成為構成最終紡織品的重要材料(例如染料、涂層),有的化學品的作用是改善加工的工藝條件,不與纖維作用也不會保留在纖維上(例如表面活性劑、整理助劑)。

比如我們常聽說的絲光棉,就是指經過絲光處理的棉質面料,常用于襯衫和T恤。絲光處理工藝是指利用棉纖維在濃堿溶液中發生不可逆溶脹的原理,對棉紗或者棉織物進行處理,經過絲光處理后的棉紗或者棉織物制成的服裝會有絲一樣的光澤,手感柔順。

圖片來源:版權圖庫

而印染工序賦予了紡織品豐富的色彩和圖案,在加工過程中要使用到各種染料。傳統的植物染使用的是提取自植物的天然染色劑,隨著化學合成工業得到充分發展,化學合成染料因其較植物性染料成本更低、色譜更全、上染性和固色性方面更好而幾乎取代了傳統的植物性染料。以采用還原染料來染色純棉坯布為例,還原染料經保險粉、燒堿還原溶解成隱色體溶液后,先吸附于棉花纖維表面,然后再向纖維內部擴散而完成對纖維的上染,給面料帶來色彩。

后整理工序可以改善紡織品的外觀和內在品質,提高性能或者賦予紡織品某種特殊的功能,而加工過程中也要使用到各種整理助劑。消費者經常見到免燙棉質襯衫,這種棉質襯衫的面料就是采用了免燙后整理工藝,對成衣進行樹脂交聯整理。樹脂分子與棉纖維的纖維素分子形成共價交聯,提高棉纖維的抗皺性能,從而達到免燙的效果。

以上僅僅是簡單介紹了在絲光、染色、后整理工序中棉纖維或者面料所經歷的化學處理,在整個紡織加工過程中(特別是染色印花、后整理環節),紡織品接觸到的化學品還有很多。

說到這里,消費者也許會擔心,經過這么多種化學品處理,紡織產品會不會變得對身體有害呢?

其實,國家強制性標準GB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對紡織產品的安全性做了最基本的要求,國標對紡織產品的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異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都有嚴格要求,以保證紡織產品對人體安全無害。

圖片來源:版權圖庫

嬰幼兒紡織產品應符合上述標準中的 A 類要求,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至少應符合標準中的B類要求(如果消費者對這里感興趣,可以參考標準的具體內容,此份標準是公開的)。

這么看下來,想必你一定已經發現,哪怕是“純棉”,接觸的化學物質也一點都不少……可我們穿過那么多純棉的服裝也都很安全,這就是因為合格紡織品執行了國標,所以我們真的別糾結生產過程和“化學”倆字了,直接看成品是不是符合國標就行,而這同樣也適用于化纖類產品。

化學纖維,更加效率

區別于天然纖維,化學纖維是一類通過化學方法而制得的纖維,化學纖維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歷史,但是產量很大、種類豐富。

相比于棉纖維需要通過農業種植、種子經過一定的生長周期有所收獲后,才能進入后面的工業加工環節,化學纖維的生產則更加“直接”,從源頭開始就直接進入高效率的工業加工環節。

圖片來源:版權圖庫

化學纖維家族中產量最大的合成纖維為例,合成纖維的源頭是石油,石油經過化工系統的層層提取、分離,得出生產這類纖維所需要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然后小分子有機化合物經加聚反應或縮聚反應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再經過各種工序加工成為纖維。

而同為化學纖維的人造纖維,則要將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者衍生物先溶解純化,才能進行后續生產加工,這里不再贅述。

化學纖維的出現極大豐富了紡織品和服裝的品種和性能,賦予了產品一些有別于天然纖維材質的功能和特點。例如滌綸的顯著特點就是親水性能差,這使得滌綸面料具有易干的特點,很多高品質速干類運動服裝的材質都是用的超細滌綸。

超細纖維被織造成面料之后,纖維之間形成毛細管的虹吸效應,會加速纖維表面的汗水蒸發,保持運動中的人體表面干爽舒適。研究者開發出仿棉型滌綸,是一種具有棉纖維優點的滌綸,其親水性得到明顯改善;仿羊絨滌綸則是借鑒仿棉型滌綸的經驗而開發出的具有羊毛纖維特點的滌綸,它的表面、截面均為蜂窩狀微孔結構,細度與羊絨接近,并具有羊絨般輕柔細膩的手感和良好的吸濕透氣性。

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的特點被充分認識之后,人們在產品開發中往往通過混紡或者交織的工藝,使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的優點強強聯合,從而達到1+1>2的效果。

最為常見的例子就是滌棉混紡面料,通常采用65%的滌綸和35%的棉纖維混紡織造而成。滌棉混紡面料的強度、耐磨性和保型性優于純棉面料,同時又兼具了一定的吸濕性和柔順手感。比如,傳統牛仔褲采用全棉粗紗織造,雖然吸濕性好,但缺乏彈性,貼身效果不佳,之后人們開發出了多種適合牛仔褲的面料,比如有一種高彈力牛仔布是采用棉紗和氨綸紗交織的產品,交織入高彈性的氨綸紗(通常在3%-5%)之后,就可以獲得彈性牛仔面料,貼身舒適,在保證了牛仔服裝的特殊風格基礎之上更增添了舒適性。

圖片來源:版權圖庫

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各具優點,它們共同為我們編織了豐富多彩的服裝和紡織品,符合國家標準的紡織產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費者在購買時可根據實際使用需要而進行選購。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 18401—2010 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S]. 北京:國家標準全文公開系統,2011. https://openstd.samr.gov.cn/bzgk/gb/index

[2] 施亦東. 生態紡織品與環保染化助劑[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14.

作者|宋立丹 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 產業研究部咨詢工程師

審核|張 杰 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總工程師

文章由“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本文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不授權轉載。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