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陳平教授及其團隊自主研發的技術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一項應用在水泥產業上的技術,每年能節約電能3600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9噸。實現這項成本節約、節能減排技術,并登上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領獎臺的,正是桂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綠色建材新技術研究所所長——陳平。
現如今,不論是鄉村的農家小院還是城市的摩天大樓,都離不開水泥,人類世界正在被水泥塑造。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水泥產量為24.2億噸,占到全球總產量的58.6%,2014年再創新高達到24.76億噸。如此巨大的水泥生產背后不僅是能源、資源的高消耗,產生的粉塵和二氧化碳也對生態產生了嚴重影響。在國家厲行節能減排政策的形勢下,如何應用新技術改進傳統水泥生產方式,成為當前該領域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
陳平自主自覺地挑起科研的擔子,開始長期從事綠色生態水泥研究及新型建筑材料工廠設計等工作,在高效粉磨節能技術開發、高性能混凝土及固體工業廢渣綜合利用、綠色生態水泥開發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據介紹,水泥粉磨電耗占生產總能耗的30%和總電耗的70%以上。在現有水泥粉磨技術中,管磨裝備與工藝的投資省、維修費用低、運轉率高、水泥顆粒級配質量好,因此我國95%以上水泥生產采用管磨技術。但管磨的能耗較高,生產效率低。 此外,水泥生產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可以吸納使用工業廢渣,促進廢棄物再資源化,既可節省自然資源,又能起到節能減排和治理保護環境作用。但大多數工業廢渣堅硬難磨、含水率高、成分波動大,造成生產能耗和成本高、實際利用率低。
陳平和他的研究團隊針對當前我國水泥綠色制成存在的突出技術問題,研發了“管磨開流選粉節能技術及其水泥綠色制成應用”技術,該技術成果研究發明了高效節能開流選粉磨技術,研究開發了與制成工藝相配套的關鍵實用技術,形成了先進的水泥綠色制成技術體系。具體來講,發明了立體篩分裝置、重力——風選技術、磨內多重分選系統、細磨倉功能裝置,開發出高效節能的“開流選粉——粉磨一體化”裝備,顯著提高了水泥粉磨的節能和生產水平;研究開發了濕物料烘干、濕粘倉料配送、偏轉揚料烘干、廢渣化學——物理復合活化、多組分細粉料高效均化等關鍵技術,并對關鍵技術和工藝進行優化和系統集成,有力推進了水泥綠色生產科技進步;根據各種實際生產情況,研究開發出三類9種應用模式:水泥粉磨節能技術改造及裝備應用4種、廢渣微粉生產應用4種、新建水泥生產應用1種。
該技術成果可簡化生產工藝,節省投資10%~15%,節電10%~30%,提高產量10%~25%,提高廢渣利用率10%以上。技術適用性好,既可用于新線建設,也能對已有磨機系統進行技術改造,適用于難磨物料,為工業廢渣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該技術成果目前已在全國23個省區的402條生產線得到成功應用,累計生產水泥23660萬噸,消化利用工業廢渣9500萬噸,節電170000萬千瓦時,實現二氧化碳減排7600萬噸,直接經濟效益約170億元。
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科研經驗,成就了今天的陳平。他先后主持和參加了60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和工程設計項目,擔任了30余項工程設計項目的總設計師,先后獲國家級獎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項(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技術發明二等獎、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并先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等榮譽。
2012年2月14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陳平及其團隊自主研發的“管磨開流選粉節能技術及其水泥綠色制成應用”技術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曾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陳平,“一位研究水泥技術幾十年的科研人員,以山水桂林為起點,在建材領域掀起了一場勢不可擋的綠色革命,為世界搭建了一條通向低碳建筑的橋梁。”如今,陳平所帶領的綠色建材新技術研究所,立足國際建筑材料科技前沿,正積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節能建材和建材制備新技術,力爭在5~10年內使研究所的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廣西及周邊省市綠色建材、節能建材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陳平深知,只有創新,才能讓科技事業不斷向前,傳統水泥行業的“綠色革命”必將迎來美好的明天。(蔡良佳)
來源: 桂工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