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林江在做實驗

“以前只知道珍珠美麗,直到有一次,合浦炮竹廠因意外發生爆炸事故后,看到醫生用珍珠粉治療久不愈合的傷口,才知道原來珍珠不僅有裝飾價值,還可以作為藥材使用,具有藥用價值。”聽著廣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林江教授娓娓道來,記者仿佛走進了她的童年,看到一個小女孩喜歡珍珠不僅僅因為它晶瑩絢麗,純潔高雅的外表,而是珍珠對人類更內在的價值。

林江出生于廣西北海市,自小在海邊長大的林江對海有一種說不出的特殊情感,從小的時候就愛在海邊玩耍,撿貝殼,這也為林江后來從事珍珠技術研究埋下了“種子”。1980年,17歲的林江離開家到廣西中醫學院讀書。學醫之后,林江發現自己對珍珠的喜愛逐漸加深,年少時候埋下的“種子”慢慢開始發芽了。珍珠不但有裝飾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被譽為“人體的一顆八寶丸”。人工養殖珍珠之前,人們靠采捕天然珠母貝獲得自然珍珠。因天然珍珠產量稀少,價格昂貴,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于是,人們開始根據天然珍珠形成的原理,用人工方法培育珍珠。20世紀90年代,林江與一群志同道合的科研伙伴開始對合浦珍珠的人工養殖技術進行研究。“那時孩子小,父母又都在外地,我們夫婦倆工作都忙,每每把孩子哄睡之后才能學習及做研究,熬夜到兩三點對我來說就是家常便飯。”林江回憶道,“那時候發工資也舍不得買一件新衣服吃上一頓好的飯菜,把省下來的錢都投入到自己的科研上去。”

時至今日,林江已成為中國“南珠”圓夢人,她創新了珍珠成因學說,研發了水生無脊柱動物細胞培養的培養基,她研發的海水藥用無核珍珠產業化養殖新技術、天然酶低溫水解珍珠技術為我國珍珠產業的升級夯實了基礎,“珍稀道地藥材珍珠的養殖技術創新研究”經鑒定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與此同時,她還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稱號:廣西“特聘專家”、全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人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科學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困難當前,更能發散我們的研發思路。” 林江帶領項目組一頭扎進實驗室,摸擬珠母貝的生長環境,分組篩選,終于自主研發了適合水生無脊椎動物細胞培養的培養基,這種培養基成本低,適合于大規模生產。她還發明了珍珠貝外套膜細胞懸液注射法、珠母貝外套膜組織體外培養珍珠囊彎頭吸管植入法兩項養殖海水無核珍珠的植入技術,使成珠率提高到40%以上、育珠期縮短1/3。該項技術同時為提高有核珍珠養殖的產量及質量提供了技術支撐,對促進我國海水珍珠養殖業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意義。新技術在保證珍珠藥用的基礎上大大縮短育珠期,為珠農提供了一項雙收的創收模式,可使養殖珍珠每畝增收節資超過萬元,僅在廣西沿海就可以帶動數千戶養殖戶,安置勞動力就業數萬人,在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中有著重要的推廣價值。

經專家鑒定,海水藥用無核海水珍珠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獲得2011年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廣西衛生適宜技術一等獎,在技術上實現了第二次“合浦珠還”。此外,林江還主持制訂了廣西地方標準《海水藥用無核珍珠》,并在2012年12月發布實施,成為海水無核珍珠(包含天然和養殖)的檢驗標準。現在,她在廣西“北部灣海洋醫藥研究與開發”特聘專家崗位上,帶領團隊從事著北部灣醫藥資源的挖掘、整理、篩選,北部灣特色海洋中藥養殖與深加工技術研究,北部灣海洋醫藥資源開發及產業化研究的工作。

“現在回想起來,盡管生活是清貧的,但這么多年來,研究工作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樂趣。”在不足1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除了一些必要的辦公用品什么也沒有,林江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了科研中。從珍珠故里走來,林江收獲了珍珠一樣可貴的業績。林江依然在熱愛的講臺上授課、依然在熱愛的診室里出診。萬里之外的英國皇家醫學院,向她伸出了條件優厚的“橄欖枝”。對此,林江平靜回應道:“作為一個科學家,我的事業與祖國同在,離開了北部灣,我很難有所作為。”

本報記者 鄒文靜

來源: 桂工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