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翁帆教授的生日,也是他執教50周年紀念日。
翁教授的親朋摯友和在校學生,把會議室擠得滿滿的。
一塊大蛋糕上插滿了蠟燭,中間豎了桿形似“風帆”的小旗。
這是按翁帆教授的意思特制的。
翁教授原名叫翁遠祖,是這所著名航海學校的終身教授,出身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浙江一帶著名的企業家。
解放前,一個偶然的機會,翁帆考上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學校——英國皇家海軍學院。
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是所要求嚴格、訓練刻苦的專業航海學校。
從小瘦弱的翁帆克服了許多困難和波折。一次海上訓練時,他不幸摔傷了腿。
父親知道后,勸其退學返回故里,繼承父業。
翁帆進退兩難。
就在這時,一個轟動英國乃至世界的事件,不僅讓翁帆留了下來,還使翁遠祖改名為翁帆。
這是個什么樣的事件呢?
埋藏在翁帆教授心里的半個世紀的“秘密”,今日終于“真相大白”。
事情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主角名叫彭林,一名來自中國海南島的年輕水手。
這年,彭林剛滿25歲,在一艘英國貨船“斑萊門德”號上做水手。
一天,“斑萊門德”號剛剛駛離開普敦港不久,不幸被潛伏多時的納粹潛艇擊沉。
彭林穿著救生衣爬上了一個小小的木制救生艇,開始了孤獨漫長的海上漂泊。
救生艇上除了一塊帆布風帆、幾筒餅干、一罐淡水、幾發照明彈和一支手電筒外,沒有其他物品。
彭林精心地盤算著:每日三餐,每日二塊餅干、幾口淡水。這種生活頂多維持個把月。
彭林渴望來自海上的營救。
但是,每次機會都錯過了。一次,一艘貨船從他身邊“擦肩”而過。另一次是架標有美國國旗的巡邏機,在救生筏上空盤旋片刻卻遠離而去。更不可思議的是,一艘納粹的潛艇發現了他,雖然沒有傷害他,仍將他交給命運去擺布。
沮喪、寂寞、饑餓和孤獨,困擾和威脅著年僅25歲的彭林。
死神幾乎隨時逼近彭林。
彭林沒有退縮,他設法維持生命,自己解救自己。
“我要活下去!”
淡水消耗殆盡,他拆下救生衣上的帆布制成了個小容器,收集雨水;食物斷炊,他捕魚充饑;沒有魚線,他硬是把又粗又硬的纜繩搗鼓成細軟的魚線,用僅剩下的最后一塊餅干做誘餌。
魚兒上鉤了,他把魚肉做成生魚片,魚血成了最佳的“飲料”。
一天,筏上曬的魚片引來了幾只貪食的海鷗,彭林想起了小時候鳥窩掏小鳥的情節。他從筏底采來海草碼成一個“鳥窩”,把魚片擱在窩邊,海鷗終于飛落下來。
彭林未費吹灰之力,把海鷗捉到了手,吮吸了海鷗的血和內臟的水分,美餐一頓海鷗肉。
為了保持自身的體能和力量,風平浪靜時,彭林堅持下海圍繞救生筏游泳。大西洋的烈日烤的彭林全身黝黑,活像一位非洲的漁民。
浩瀚的大西洋是鯊魚的天堂,鯊魚經常神氣活現出現在救生筏的周圍。
彭林決定捕捉鯊魚。
他加固了魚線,把海鷗的殘肉做誘餌。鯊魚終于上鉤了。經過一番廝殺,鯊魚成了他的“救命恩人”,鯊魚內臟的鮮血,使他斷了水的身體得以補充,割下的鯊魚鰭成了美味佳肴。
就這樣,彭林想盡一切辦法來維持生命,與饑餓、恐怖、孤獨、死亡……做斗爭。
彭林還用“一”和“×”分別代表白晝和夜晚,寫在風帆上來計算日子。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
但是,無論風平浪靜還是波浪滔天,每天清晨,彭林總是把那慘遭風吹浪打已經千瘡百孔的風帆升上桅頂。
風帆給了彭林動力,也給了他希望。
彭林發現遠處海面上有條貨船的影子。彭林拼命揮動著風帆,竭力地呼喊著:“勝利了!”
貨船發現了彭林。
彭林被救上船,并送經坐落在亞馬孫河入??诘呢悅惛?。
此時,彭林已經在大西洋里漂浮了131天。
彭林橫渡了大西洋,創造了航海史的紀錄。
他上岸后,竟無須人攙扶,在巴西稍加休息和治療后,來到美國紐約。
這位25歲的年青水手,受到當地居民的高度贊揚和熱烈歡迎。
彭林獲得了許多榮譽。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親自授予彭林大英帝國勛章。
“班萊門德”號船東把一塊鑲有鐵錨的手表贈送給彭林。美國國會還通過了一項特別的移民法規,歡迎和希望彭林定居在美國。
彭林只身在大西洋漂流了131天的驚人壯舉,傳遍了英倫諸島,驚動了世界。
彭林在海上的拼搏精神和生存方法,被英國海軍部印成了小冊子《永不消失的風帆》,發至每條艦船和海軍學校的學生手里。
此刻,在海軍學院就讀,對自己的前途還猶豫不決的翁帆,拿著這本小冊子,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那只吹不倒的“風帆”一直在他的腦海里飄揚,“我要為中國人爭光”他終于下定決心。
隨即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翁帆。
翁帆堅持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了業回到祖國,從一名水手做起,終于成為一名知名的航海家、著名的航海教授。
來源: 中國航海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