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酷酷的航天員是幾乎所有人從年少就堅持的夢想。然而,在近視遍地的今天,相信不少人已深感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飛行員招募都已經有極高的裸眼視力要求了,培養要求比飛行員還要嚴格許多的航天員一定會更難吧?

目前來看,確實如此。不過,通過閱讀本文,相信能讓你重燃“飛天”的希望。

為什么航天員對視力

要求這么高?

1

航天員的一大工作職責是駕駛載人飛船。但這項工作可不是獲得一個不普通的駕照那樣簡單,它對航天員的要求極高。

一方面,太空環境不同于我們地球上日常生活的環境,有微重力、真空、強輻射等現象,航天員需要系統地學習軌道動力學、空間環境、航天醫學等航天知識,以增進對太空的了解。同時,飛船的設計也完全不同于普通載具。其中甚至有很多極其反常的操作,例如,在地面上趕上一輛車要加速,在太空中交會對接可能要減速(取決于軌道高度關系);在太空中,飛船的運行還沒有拐彎、剎車、坡起、停車、倒車的概念。因此,航天員的身體素質必須過硬,眼睛也要能夠駕馭住飛船這7800米/秒的運行速度,這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我國的航天員培養中必須進行荒野求生訓練(圖源:我們的太空)

另一方面,載人航天是一件危險系數很高的事情,既要坐著“轟隆隆”的火箭一路進入太空,又要全程“電閃雷鳴”沖擊大氣、返回地球,多個環節都面臨巨大風險。例如,返回時有一定可能性降落于荒漠、深山、海洋,要求航天員有足夠強的荒野求生能力,等待搜救隊伍前往救援。如果這個時刻,航天員來一句“哎?我眼鏡跑哪里去了?集合地點在哪?。俊保遣皇歉杏X畫面很驚悚?

太空生活也并不簡單。在失重環境下,人的體液會重新分布,尤其是頭部會明顯腫脹起來。大家經常感覺到航天員進入太空后變胖了,就是這個原因。相應地,眼睛附近的體液也會增加,眼壓變化對視力的影響肯定是有的。

矯正視力能不能行?

2

從理論上講,人的眼睛、甚至整個人的身體,無論它好到什么地步,都是遠遠不夠航天事業直接使用的,它們根本無法直接面對真空、低溫、微重力、強輻射的太空環境。因此,在太空,我們需要載人飛船來運載人體。一旦需要出艙太空,航天員還需要進入一個小型的載人航天器——艙外服,它們是脆弱人體的功能延伸。相信大家都見過艙外服,它最亮眼的地方就是黑黑大大的頭盔,主要服務于航天員的眼睛。

然而,即便是在飛船內部,有模擬的地球大氣環境,在進行一些太空科學實驗時,航天員也需要佩戴特制的眼鏡。

NASA的著名航天員Peggy Whitson在國際空間站時就時常戴著眼鏡,她身邊執行出艙作業的航天員本質上也“戴著眼鏡”

(圖源:NASA)

培養航天員要花費驚人的代價,航天員自己也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還要積累若干年才會獲得進入太空的機會。但生而為人,是無法避免衰老的進程的,人的眼睛總會不可逆地逐漸變成老花眼,或者出現散光等眼疾。如果簡單因為眼睛問題就讓一個航天員停止了寶貴的工作生涯,未免是國家資源和個人情懷的巨大浪費。因此,一些年紀偏大的航天員會戴著眼鏡工作,這也就不算奇怪了。

可見,一個能實現完全工作狀態的航天員,在特定的工作場景下,他的眼睛本來就是頭盔和眼鏡矯正過的;當他的眼睛自然衰老或出現問題時,也是可以通過眼鏡矯正來維持工作狀態的。“不允許矯正”并非鐵板一塊、不能變通的死要求。

航天發展降低了對航天員的

身體要求

3

人類進入航天時代近70年,諸多航天技術已演化迭代。關于航天員生命保障的技術屬于研發的重中之重,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近些年幾乎沒有發生威脅航天員身體健康、乃至人身安全的事故。

在這種情況下,航天員的服役年齡在逐漸延長,服役時的身體狀態要求在降低,隨之變化的是招募新航天員的標準也在逐漸降低。雖然近視依然是一條嚴格的規定,但它的重要性在未來也可能會逐漸降低。

載人航天技術在經過充分驗證后已經逐步聚焦于研發它的終極目標:利用太空這個獨一無二的自然平臺開展科學研究。

由于開展研究只能通過航天員在太空中實際操作才能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早期招募的航天員,往往并非科研一線的技術人員和科學家,在開展太空實驗時會有一定局限性。

未來,隨著在軌人員的逐漸增多,對醫療專家的需求也會增強。載人航天發展到成熟階段后,一定會開始招募載荷專家,他們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醫療保健等方面的工作。對這類航天員的身體要求,肯定要低于專業負責駕駛飛船的航天員。

我國自第三批航天員起已經開始招募載荷專家,以滿足以中國空間站為典型平臺的科研需求。隨著未來我國載人航天的足跡將踏上月球,行星學家、地質學家、天文學家都有可能踏上載人飛船。

這些專家往往經過了深厚積累,他們的知識儲備才是最重要的。相應地,航天任務對于他們眼睛的需求會越來越弱?;蛟S在不遠的將來,矯正視力達標會成為一個新的航天員門檻。

所以戴眼鏡的朋友們,可以繼續拓展自己的科研業務能力,爭取有朝一日以“載荷專家”身份進入太空。

來源: 我們的太空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