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網上大火的健身活動,舉鐵、跑步可能都得往后排排。隨便上網刷刷,這屆00后怎么都開始打太極、練八段錦了?
▲百度搜索
眼看著氣溫逐步上升,春天的到來讓很多人摩拳擦掌,準備開始實施“冬眠”了幾個月的健身計劃。不管是跟隨潮流來一套“古法健身”舒展身子,還是常規的跑步與訓練,比起“馬克”起來的輕松,但真到動起來的時候,就和想的完全不一樣。
穿上最貴的專業健身服飾,戴上耳機,播放自己精心挑選的運動歌單,活動關節做好了熱身……運動的氛圍烘托到這里,打算好好跑個幾公里。結果剛跑五分鐘,突然感覺整個人累到發懵。以為平時回去休息一天就好了,結果這次一連難受了好幾個禮拜。
出現這種狀態,是因為你一段時間內運動量超過恢復能力,使得身體有點“吃不消”了。用一個專業名詞概括,你這是得了“過度訓練綜合征”(Overtraining Syndrome)。因此在鍛煉的時候,我們得隨時關注運動強度和身體的變化,但往往,我們的關注方式多停留在靠自己的“感覺”。殊不知這種健康盲區,可能會對我們自己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那么,究竟什么是“過度訓練綜合征”?
01 身體的“求救”
你或許并不知情
在專業的運動員中,一直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有時候明明努力訓練沒有偷懶,取得的成績反而越來越差。不僅如此,運動員有時在鍛煉后會感覺異常的肌肉酸痛、長時間的全身疲勞,休息幾天后情況并不會好轉,甚至開始失眠、厭食、產生焦慮的情緒。通過一系列指標的測量,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是由于短期運動過量引起的“過度訓練綜合征”。
隨著大家對于運動和健身越來越重視,這種過度訓練的情況越發普遍,甚至出現在了很多初學者的身上。
過度訓練帶來的不適不僅僅是簡單的“累”,這種累已經影響到身體內部了。過度訓練會導致交感神經的投入降低或出現過度的副交感神經刺激,從而使得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降低,這些變化可能與抑郁有關。
不僅如此,鍛煉后的靜息心率與最大攝氧量也會受到影響而發生改變。大量的過度訓練還會影響內分泌系統的工作,從而影響皮質醇濃度、總睪酮濃度的水平,給身體甚至情緒帶來不適的反應。
運動本來應該是一個讓人身心愉悅,提高荷爾蒙的事情,如果引發抑郁確實得不償失。想要避免“過度訓練綜合征”,一是要好好休息,保證訓練后的恢復。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同時在訓練時關注身體的情況,確保身體的各項指標沒有“超載”。
不過,主觀很難感知什么情況運動已經“過頭”了,但其實我們的身體指標早就在“呼救”。運動時,有很多我們難以感知的身體信號都在時刻變化,而它們就像身體的“晴雨表”一樣,傳達著當下身體的情況。
02 運動同樣要講究方式方法
循序漸進才能有效鍛煉
運動也不是“一次性逞強”,而是要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有的人跑1公里就已經不行了,有的人跑了5公里卻沒啥事,但對前者而說,他可能已經運動過度了。
身體的指標則可以較好的反應運動強度。一般來說,運動強度可以參考最大心率。用220減去當前年齡就可以估算當下的最大心率。中等強度運動的目標心率一般在最大心率的50%-70%,劇烈運動則在70%-85%。
如果你只是大病初愈想進行一些恢復鍛煉、或是剛剛開始運動,最好循序漸進。這時候很容易出現沒跑幾下心率就達到劇烈運動的心率指標的情況,這時候對你來說已經是“高強度”鍛煉了。
除了運動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觀察心率,在日常,靜息心率、血氧等身體指標也可以反應我們的健康狀態。比如發燒時,體溫每上升一攝氏度,心率會增快約10次/分。另外很多疾病還會影響身體的血氧飽和度,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滿血復活”了,但血氧飽和度依然低于正常水平,這種情況下貿然鍛煉就有可能出現額外的風險。
03 運動要量力而行
科學健身很重要
1、避免同一項目的過度長時間、高強度訓練,尤其是單一肌肉或單一肌群的高強度訓練,建議多項目交叉訓練。
2、加強適應性訓練,包括訓練時間、強度、耐熱能力等。
3、運動前應做好熱身運動,比如原地踏步、交叉步、開合跳等,準備活動持續5-10分鐘,讓心肺和肌肉準備好。
4、注意勞逸結合,在進行大運動量訓練之前要有足夠休息,身體不適、感冒、發熱和疲勞狀態下應盡量避免參加訓練。
5、避免在陽光直射、炎熱潮濕的夏季中午進行大運動量訓練,可選擇較涼爽的清晨,以利機體散熱。
6、訓練前、訓練中、訓練后,應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尤其鈉、鉀離子,以對抗脫水,維持體液的平衡。
春季成為了很多人開始鍛煉、恢復鍛煉的時機。但多變的氣溫、高發的流感以及還沒完全恢復的身體都在限制著運動的效果。在這個特殊的時刻,運動和鍛煉不能只靠著一腔熱血。如果身體還沒完全被“喚醒”,稍有不慎運動帶來的可能就是負面作用。避免“過度訓練綜合征”,需要我們對身體的各項指標有更好的認知,也需要我們對訓練計劃有著更好的調整。
來源: 科普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