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陶瓷釉面質量需要從成型模具、釉用原料加工、釉料配方、添加劑、操作工藝、燒成技術等多個環節嚴格控制才能獲得優質陶瓷釉面。現具體分析如下:
1、提高工作模內表面的光潔度、平整度、致密度
要獲得內表面平整光滑的工作模,首先,必須改變目前國內多數工廠仍在采用的石膏、、硫磺胎模的傳統工藝,現已取代為樹脂胎。其次,要改變傳統工藝中用單一的β石膏制做工作模的習慣,改用α、β混合石膏以提高模型強度和表面致密度,從而增加成形過程中的耐磨性。第三,石膏粉加工工藝要科學合理,避免過生過熟,影響使用效果。最后,注模工藝要求嚴格,水、膏比要合理準確,石膏粉內不能混有雜質,注出的工作模內表面不能有沙眼和疙瘩。
2、軟質原料必須經過預處理
預處理的方式有均化和凈化(凈化包括淘洗和壓濾,壓濾時可加入5%~10%的細石英粉作為助濾劑),其目的是為了清除內含的有機物(紫木節有機物含量高達1.5%)和可溶性有害雜質(二次粘土中含有較多有害的被吸附離子,諸如Ca2+、Mg2+、SO42-等),這是解決泥漿性能穩定性和減少釉面棕眼缺陷的基礎工作,當然釉面棕眼的產生還有其他原因,如注漿模型長期在潮濕狀態下工作也會造成棕眼缺陷等。
3、科學合理的釉料配方
釉料組成及高溫粘度、熔融范圍、高溫流動性是影響釉面光滑平整度的重要環節,應予以高度重視。
4、科學合理的釉料加工工藝
1)作為乳濁劑的鋯英砂原料,要有專用設備進行超細度加工,全部粒度達到10μm以下。
2)整個釉漿的加工細度傳統工藝一般都是以250目篩控制釉的最大顆粒,細度不理想,應該提高到以350目篩控制的最大顆粒。
3)磨釉的磨襯和磨球的材質對球磨后釉料質量的影響極大,應積極推廣高鋁質材料,至少要以人造瓷球、瓷襯取代。
5、注意釉漿中外加劑CMC對陶瓷釉漿性能的影響
釉漿中加入CMC可以起到懸浮和稀釋作用,可以提高釉漿的保水性,增強對坯體粘結力,使釉面平整并減少搬件和運輸造成的缺陷。有的CMC加入后釉漿很不好用,甚至出磨都成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生產。所用CMC的代替度必須大于0.7,粘度在7.0×107~4.0×108Pa·s為好。6、施釉工序對釉面質量的影響。施釉工序對釉面質量的影響包括施釉設備、施釉工藝和施釉技術3個部分。不同的設備、工藝和技術得到不同的釉層厚度、致密度,從而得到不同的釉面質量。
7、色釉制品的釉面質量
宏觀講,色差大小的決定因素有:制造色料的化工原料的質量、制色技術、色釉的配制(基礎釉用原料質量)和加工工藝、施釉技術和焙燒條件(溫度、溫差、氣氛、燒成制度)。解決色差問題,指的是通過對上述工藝環節的控制,達到各種半成品之間及一件產品的各部位之間呈色的均勻一致。
8、制品的燒成工藝技術
制品燒成工藝技術的好壞是能否取得高檔釉面效果的最后一關,它涉及的內容有窯爐結構、燃料質量、燃燒技術與控制手段等,具體要求是燃燒氣氛要好,溫度要均勻、溫差要小,燒成曲線要穩定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