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實際生育水平與生育意愿之間仍存在近20%的落差,部分生育意愿難以實現的原因主要為不孕問題。”3月8日,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人口研究部部長、中國人口學會人口健康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王暉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舉辦的兩會健康策“多方合力共筑生育力保護”直播專場中表示,出臺一系列生育支持具體舉措,有利于釋放生育潛能,推動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每7對育齡夫婦中約有1對存在生殖障礙,保護生育力需關口前移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每7對育齡夫婦中約有1對存在生殖障礙。不育癥不僅是醫學問題,更影響著社會和諧、人口質量和家庭幸福。

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黃國寧教授表示,年齡是影響女性生育力的主要生理因素,不孕癥和年齡高度相關,大量的醫學研究結果提示,與20-29歲相比,35-39歲的生育力降低了25%以上,40-45歲的生育力降低了90%左右。“我們提倡育齡期夫婦,包括育齡期未婚男性和女性,應該主動去關注自己的生育力,為安全地優生優育子代做好充分的準備。除此之外,應對育齡期男性開放精液常規檢查,這樣可以對男性不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女性作為妊娠的主體,在人類的生育活動中尤其重要。女性的受孕、妊娠維持及分娩等各個環節都是生育力的一部分。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學科首席科學家孫瑩璞教授表示,生育力和女性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需要從日常生活、飲食作息、運動等多個方面注意生殖健康,并建議育齡期的女性定期進行婦科健康檢查,提高婦科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早診率,避免后續對生育力的損傷。

做好生育規劃,保障優生優育要“生得出”也要“生得好”

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顯示,我國平均初婚年齡從2010年的24.89歲推遲到2020年的28.67歲,十年推遲近4歲。初婚年齡推遲,意味著生育年齡推遲,進而導致人口出生率降低。同時,也造成可生育時間段的減少,人們婚后可以生育的孩子數量也會下降。

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孫海翔教授建議根據家庭規模進行生育規劃。根據生育能力模型計算,如果計劃接受試管嬰兒技術,夫妻應該在女性35歲或以下時嘗試懷孕;對于計劃要兩個孩子的家庭,最晚年齡為31歲,三個孩子的最晚年齡為28歲。如果決定自然懷孕,想生一個孩子的夫妻應該在32歲之前開始嘗試懷孕,想生兩個孩子的夫妻不晚于27歲。當夫妻推遲嘗試懷孕的年齡,成功率就會隨之下降。

“保護女性生育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保護女性的子宮”。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北京協和醫院生殖中心總負責人鄧成艷表示,子宮是“生命的搖籃”“胎兒的宮殿”,反復人工流產會使子宮內膜變薄,還可能會引發盆腔炎、急性輸卵管炎等,嚴重時還會導致不孕。因此,保護女性生育力,根據生育規劃做好科學避孕也同樣重要。科學的避孕方式包括工具避孕、口服短效避孕藥、宮內節育器避孕及手術避孕等。后兩種因對人體具有創傷性,現在選擇較少。

既要“生得出”,更要“生得好”,孫瑩璞教授談到出生缺陷防控的重要意義時強調,“其實防控出生缺陷,源頭工作非常重要,等出生后再進行防控已經晚了,關口還是要往前移,在夫妻倆打算要孩子的時候就開始做準備。出生缺陷防控也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不僅需要專家科研技術攻關,更需要向廣大的育齡期夫婦進行科普。”

輔助生殖有望納入醫保,釋放生育潛能共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輔助生殖技術為不孕不育的家庭帶來生育的希望,但其費用也令一些家庭望而卻步。2月3日,國家醫保局答復關于“建議將不孕不育治療納入免費醫療”的提案稱:將逐步把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3月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23年工作要點》,印發《生殖健康促進行動方案(2023-2025年)》,是生育政策落地的支持舉措。

王暉表示,如果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可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使更多的不孕夫婦受益。通過輔助生殖支持,可以幫助不孕夫婦實現生育意愿,對于落實生育政策,促進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來源: 科普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