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命由何決定?基因在各種生命活動中可以說占據了主導,而人類對它的探索,一經開始就從未停止過。

一枚小小的受精卵,發育成四肢健全的人體,擁有獨一無二的容貌,卻又經歷相似的成熟、衰老……我們體內像是有一本詳細的說明書,指導著生命有條不紊地推進。

這部“生命之書”寫在名為DNA的遺傳物質上。DNA,全稱“脫氧核糖核酸”,是由含不同堿基的核苷酸分子排列組合而成的。核苷酸分子最主要的差異部分是堿基。共有4種,分別簡稱為A、T、C、G。其中A與T,C與G總是成對、互補地出現在DNA雙鏈的兩側。堿基的排列順序稱為“序列”。DNA的序列是編碼蛋白質的依據。能編碼出完整蛋白質的序列片段就是 “基因”。如果把DNA比作一座巨大的圖書館,“基因”就相當于其中的一本本書。

圖:配圖來自圖蟲網

一套完整的DNA序列稱為一個“基因組”。人類的基因組由約30.55億個堿基對組成,包含約2.5萬個基因,能指導細胞內的氨基酸組裝成不同功能的蛋白質。例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能捕獲血液中的氧分子;角蛋白可以彼此緊密連接,形成堅硬的指甲。

每個人體細胞中都有一套近乎完全相同的DNA,但有些基因只在特定器官,或特定的時間段工作。胰島素是能降低血糖的激素,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它也是一種蛋白質。當血糖過度升高,血液中的信號分子會通知胰島β細胞,打開DNA雙螺旋結構的一部分,也就是胰島素基因,合成胰島素蛋白。一旦產生了足夠的胰島素,會有其他信號分子來通知胰島β細胞,讓胰島素基因停止工作。這就像你從DNA圖書館里拿了一本胰島素的書,看完了再把它放回去。

人類基因組的相似性高達99.9%,剩余0.1%的差異和環境因素共同造就了每個人獨特的外貌、體質、壽命等等。人的一生中,DNA的序列也會變化。細胞復制過程中的錯誤,紫外線、藥物等的刺激,都可能造成堿基的缺失或位置移動。如果因此導致基因改變,合成出異常的蛋白質,就可能導致疾病。如果有個可供參考的基因組序列,就能從源頭上,研究個體差異和疾病的原因了。

于是,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它的核心目的就是繪制出人類基因組的完整序列圖,進而研究與生老病死相關的眾多基因的差異和相互關系。第一個人類基因組的發布歷時近13年,耗資超過30億美元,集結了全球多國的努力,中國也參與其中。序列數據在網絡上免費公開,極大推動了全球基因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之后,基因測序技術開始飛速發展,測序效率不斷加快。如今,獲得單人基因組序列的成本已降至約1000美元,結果幾天內就能獲取。

其實,2003年獲得的序列圖譜并不完整,只完成了92%。由于技術限制,有一部分未能順利測序。要知道,人體的一套DNA分子如果完全展開,可長達2米,自然塞不進直徑僅幾微米的細胞里。為了節約空間,DNA分子通常纏繞、壓縮成致密的染色體,藏在細胞核中。染色體中部狹窄的 “著絲粒”是細胞分裂時復制后染色體開始分裂的位置;染色體末端的“端粒”,其長度隨著衰老而逐年變短。可是這兩個重要部位的序列都含有大量的重復片段。當年的測序儀效率很低,并且只能讀短短幾百個堿基的序列,再一段段拼起來。就好比玩拼圖,如果拼圖很小,圖案的顏色形狀又非常相似,就很難判斷它們的順序了。經過近20年的探索,在高通量測序儀和能連續讀取幾萬個堿基的測序技術的幫助下,2022年,這缺失已久的8%終于被解鎖了。新版本的人類基因組擴增了約2億個堿基,包括1956個預測基因,為研究疾病和分析人類演變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在未來,基因探索還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它將如何拓展人類生命和認知的極限,沒人知道答案。

參考文獻
1.Nurk S, Koren S, Rhie A, et al.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a human genome[J]. Science, 2022, 376(6588): 44-53.’
?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徐斯佳(京都大學 醫學博士)
審核:陶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副研究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