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綠水青山——中國林草生態實踐》精選了30個全國林草生態實踐的成果,以圖文的形式展現美麗中國的建設成就,用生動的筆觸講述林草人創業奮斗的故事,讓守護綠水青山的鮮活案例躍然紙上。《講好丹霞故事,展示中國智慧—— 廣東丹霞山以科學名山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入選。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美麗丹霞的故事。
在全球已經發現的10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的丹霞地貌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景觀最優美,因此,有“中國最美的丹霞地貌”之名。如今的丹霞山,已成為一間“大自然學校”,一座可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群體接受“科普教育”的“科學名山”。人們對丹霞山認知的變化,源于大家對丹霞山自然稟賦價值的再認識,更源于對丹霞山地學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的有效挖掘。
△丹霞攬勝。劉加青攝
科研助推科普
近年來,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充分探索多方參與支持保護區科學研究,主動服務、積極外聯,充分發揮了高校、科研院所和專家團隊的力量,先后與中山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國內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關系。
在長達十多年的探索實踐中,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通過開展廣泛的科研合作、引入新技術手段、建立多層次科研監測隊伍等措施,進一步摸清丹霞山資源家底,為丹霞山的科普教育與科普宣傳工作提供了基礎素材支撐。
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與高校或科研院所編寫了多本不同廣度和深度的科研和科普教育教材,如《廣東丹霞山動植物資源科學考察》《丹霞山常見野生動物》《丹霞山蝴蝶圖鑒》《丹霞山植物圖鑒》《奇美天成丹霞山》《圖說丹霞山》《中國丹霞》《漫畫丹霞》《丹霞山大學地質地貌實習教材》《生態環境野外綜合實習教材》等。
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專門制定了針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門票減免政策,向省內外一大批地質、生態、林業、旅游等特色院校和科研機構發送《致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一封信》,介紹優惠政策和配套服務,贈送圖書等,吸引了中山大學等一批高校落地丹霞山實習和科研。每當有教學和科研團隊到達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都會邀請專家們為社區居民開展培訓,社區居民把日常在丹霞山的新發現報告給專家,為專家們發現新物種開展新項目提供珍貴的一手信息。如丹霞蘭、丹霞堇菜、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山天葵、黃進報春苣苔、丹霞鐵角蕨等一批新物種都是植物學家根據朱家強、陳再雄、郭劍強、鄧偉勝等社區科普達人提供的線索確定和命名的。
△社區油菜花研學活動。資料圖
此外,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先后引進空氣自動監測、地質遺跡和地質災害自動監測、野生動物自動監測等新技術手段,對區內的地質遺跡、生物生境、環境質量等開展全方位的實時監控和監測,提高科研監測的廣度和深度。通過新技術的引入,掌握了更多野生動物棲息的規律,為社會公眾認識丹霞山提供了新窗口,也為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開展生態保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撐。
人才欠缺是國內多數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面臨的共同痛點,通過多年探索與實踐,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充分借用外力,凝聚了社會各界人才,逐步建立了由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科研機構專家、行業科普達人、社區原居民、景區從業人員組成的多層次的科研監測和科普傳播隊伍,為丹霞山保護管理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截至2022年6月,丹霞山已經建立了一支600余人的科研監測隊伍,通過科研+科普的方式對丹霞山的價值進行廣泛的傳播。
科普孕育產業
基于丹霞山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通過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科普體系等途徑,加強科研和監測成果轉化,研發專業研學產品,豐富丹霞山旅游新業態,為社區居民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一是打造科普研學線路。依托丹霞山的資源稟賦,丹霞山管委會在開放區域建設了9條特色鮮明、主題各異的科普研學線路,設立1000多塊圖文并茂的科普解說牌。在園區內實行人車分流的管理方式,確保了觀光旅游與科普體驗不沖突。與此同時,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還根據不同的科普受眾群體需求完善丹霞山博物館生物多樣性廳等科普場館及設施。
丹霞山新建設的觀鳥、觀蝶、觀螢3條主題教育徑都選在游客較多的位置,觀鳥小徑位于景區最熱鬧的地方,臨錦江繞過瑤塘村邊,水邊、林間、田里和村里都能看到各種鳥類。在觀螢小徑,夜間有成千上萬的螢火蟲飛舞,成為夏日最吸引人的游覽項目。
△小學生在丹霞山開展觀鳥課程。梁惠芬攝
二是培養多維度科普人才。在建立科研監測隊伍的期間,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也注重對科普隊伍的培養,并通過舉辦科普志愿者訓練營、科普導師培訓等方式,建立了一支由科普顧問、研學導師和科普志愿者組成的600多人的“三維一體”科普導師隊伍。科普導師隊伍是丹霞山對外開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科普導師每年在全國范圍開展的“中國丹霞進校園”講座超過300場,大批本地科普導師如蝴蝶姐姐、鳥人、苔蘚小矮人、豆腐姐姐、石斛大叔、藍莓奶奶、鄉村梅子等科普達人更是丹霞山科普游的主干力量,每年服務的公眾超百萬人。在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的引導和幫助下,一大批返鄉創業者由經營者和創業者成功轉型為科普產業帶頭人,凝結在丹霞山周圍,形成了充滿活力、友愛互助的學習成長型社區,構筑了獨一無二的丹霞山科普小鎮。
△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訓練營活動。資料圖
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普體驗產品,打造品牌效應。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按照學科體系劃分,以學齡層次和學時為依據研發了200多個科普體驗產品,內容涵蓋地質地貌、地理、生物多樣性等,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體驗學習。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目前形成了“奇美天成丹霞山——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腳踏丹巖——探秘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地”“林間飛羽”“國寶丹霞”等深受大眾喜愛的精品科普課程。
此外,通過積極舉辦自然觀察系列比賽、公益科普體驗課程等豐富科普活動,吸引中小學師生走進丹霞山,將優質服務形成口碑效應;通過舉辦推介會、科普講座進校園、走訪對接等方式加強與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研學機構對接,宣傳推介丹霞山豐富的研學資源,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丹霞山品牌輸出模式雛形已現。
科普教育,林草實踐的新范式
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持續推動的科普教育工程,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2019年以來,丹霞山相繼發現12個動植物和菌類新種,截至2022年6月,累計發現丹霞梧桐、丹霞蘭、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堇菜、丹霞山天葵、丹霞柿、黃進報春苣苔、丹霞剛竹、丹霞瘦臍菇、陳氏珠毛泥甲等25個新物種,大都是丹霞山特有物種,目前還有大批新物種待鑒定發表。
△丹霞蘭。陳再雄攝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黃胸鹀等頻繁現身,野外監測顯示,有30余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非常活躍,種群數量顯著增加。
隨著丹霞山野生動植物物種數量不斷增加,新種、新分布記錄種不斷刷新,顯著提升了丹霞山多樣性的科學價值,在我國自然保護地中生態資源稟賦的珍貴性和重要性更加引人矚目。
丹霞山推動的科普教育有效地營造了社區和諧的氛圍環境,在科普小鎮全域共同學習成長的氛圍下社區居民與管理者和游客和諧相處,鄉村社區居民的科學素養和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提升,科普教育的社會效益得到不斷體現。
隨著科普游拓展和丹霞山的生態旅游服務的提升,丹霞山年接待游客約300萬人次,參與科普旅游的游客比例逐年攀升,科普研學旅游收入迅速增長,帶動了鄉村旅游、生態旅游和休閑旅游的穩步增長,科普產業創造了丹霞山新的經濟增長點。
丹霞山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心中都牢記著這四句話:“守得住碧水丹山,富得了一方百姓,對得起八方來客,傳得 了子孫后代”。這樣的初心堅守為丹霞山的保護工作贏得了廣泛的支持,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了丹霞山的科研科普隊伍,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成為丹霞山科普工作的執行者,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村民和游客感受到了當代人要為子孫后代守好這座山的使命和責任,越來越多的公眾加入了生態文明傳播者、踐行者的隊伍。
來源:《守護綠水青山——中國林草生態實踐》、丹霞山
來源: 廣東科技報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