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幾千萬的核磁共振儀,一旦開機就永遠不能關機,除非壞了出事故要維修,因為關一次機就要花費60萬。為啥需要這么貴?

核磁共振儀。

醫院里面的核磁共振儀,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是給患者做影像檢查的。

它可以利用強大的磁場,讓患者身體里的氫原子產生運動,從而接收這期間的電磁波信號,最終給身體內部畫像。

但是這玩意吧,通常需要保持持續運行,也就是從不關機,除非遇到了不可抗力,比如機器壞了要維修。

因為它里面的磁場是超導體產生的,這個磁場是充磁進去的,只有維持低溫超導態,磁場才能保持正常工作,而這個低溫是靠足夠的液氦來控制的。

如果不小心關機,里面液氦就會沒有了,重新裝液氦的價格非常貴,每升液氦就要200-300元,一共要裝2000升,換句話說就要40萬到60萬。

不僅如此,里面的相關零件組件在突然關機的狀態下,很容易出現損壞,如果壞了不好意思,又要花錢。

而且一旦失去超導環境,里面循環巨大電流的電路就有了電阻,瞬間釋放很大熱量,而熱量就會把內部的液氦全部蒸發掉,超導環境無疑就被破壞了。更重要的是,當機器重新開機后,并不是說液氦充滿了,馬上就能使用。

而是需要等上好幾天讓機器內部的磁力性能,慢慢上升到原先的水平才可以,這又會給醫院帶了不少的損失。要知道核磁共振儀少開一天,醫院就要損失好幾萬。

制造難點。至于醫院的核磁共振儀設備來自哪里?不好意思,大部分都是從國外進口的,這玩意制造很難嗎?為啥國內做不出來?

核磁共振儀有很多的部件組成,但最難的部分還是磁體。而想要制造高品質的磁體,需要多種材料和技術的協同工作。

首先需要使用高品質的磁性材料,如超導體,它用來制造磁體的線圈。超導體必須具有高的臨界電流密度,以確保在高磁場下的超導性能。

其次,還需要精確的加工工藝和裝配技術,以確保磁體能夠穩定地工作,并且能夠承受極端的溫度和壓力。

此外,磁體的設計和制造也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如磁體的形狀和尺寸、磁場的均勻性、磁場的穩定性等等。

總之,核磁共振儀是一種高度精密的儀器,其制造過程需要嚴格的質量控制和復雜的技術工藝才行。

醫院里常見的核磁共振有1.5T和3.0T兩類,這里的T是磁場強度的單位,中文叫特斯拉。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分辨率越高的儀器就需要強度越大的磁場,場強越大,獲得的圖片越清晰,所以3.0T的肯定要比1.5T的要清楚。一般需要發現更加細微的病灶一類就需要3.0T。

其中1.5T的產生的磁場強度有多大?是地球磁場的5萬倍,是不是挺嚇人的。

如此強大的磁場,旋轉一圈就能穿透人的身體內部,看到人體骨骼、血管、神經正在發生的變化。但它并沒有任何的放射性,所以不用擔心這樣的檢查對人體有什么危險。

我們平時干活,如果不小心將一個扳手吸到核磁共振儀上,那就跟焊上去了沒啥區別,想要停機去拿下?拜托,可千萬別這么做。

一個磁體里面有大約2000升液氦,制冷機停機,梯度線圈斷電,很快這些液氦就會蒸發,液體變氣體體積擴大700倍,當時就爆炸。

而且里面都是低溫液體,零下269攝氏度,那就成重大事故啦。正確的辦法是降場降磁,緩慢蒸發大約20到100升的液氦,同時輔以外力,才能把扳手拿下。

然后再補液氦重新勵磁,大概也就是100升液氦,費用就得萬把塊錢,然后磁體外殼表面修復,重新勵磁,預計費用會在十萬以內的。

但就算扳手能拔下來,也會對磁場的均勻性造成很大影響,對后面的數據采集效率和圖像質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

正因如此,它的技術難度大,成本高。一臺1.5T的核磁共振儀,光磁體的造價就占總成本的30%~40%,3.0T的儀器磁體更是占總成本的50%~60%。

除了磁體系統以外,用于產生和接收射頻信號的射頻線圈、線圈和樣品之間的連接器以及計算機圖像重建系統等等,這些技術難度也非常高,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尖端產品。

來源: 濟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