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怡輝 注冊營養師 醫學碩士
審核:朱文麗 北京大學醫學部 教授、碩士生導師
秋高氣爽的天氣,佳節一個跟著一個,海鮮季也到了,一種在古代被稱為“王者之疾”“帝王病”的富貴病也就伺機蠢蠢欲動了。沒錯!它就是痛風。據統計,目前我國痛風患病率為1%~3%,并呈逐年增長態勢。痛風迅速成長為繼“三高”之后的“第四高”。
●為什么會痛風
痛風這個古老的疾病,曾被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認為是有一種“惡毒”的“體液”一滴一滴流入關節,造成了號稱“天下第一痛”的關節炎。如今我們已清楚所謂的“惡毒體液”其實是尿酸。簡而言之,痛風就是因體內尿酸代謝紊亂,導致關節沉積尿酸結晶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尿酸是體內嘌呤的代謝垃圾,正常情況下它會隨著大小便排出體外,但有兩種情況會導致體內尿酸堆積:①進食了大量高嘌呤食物,導致尿酸合成增加;②尿酸的排泄出了問題,不能及時排出體外。
尿酸堆積引發高尿酸血癥。如果血尿酸再繼續超標,連血液里都容不下了,就會析出結晶躲在關節里,從這一刻起,人體就算和痛風這個病掛上鉤了。領教過痛風之“痛”的人會對它產生如初戀般的刻骨銘心,因為痛風之痛常被描述為“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令人心有余悸。
圖1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典型痛風病程的四個階段
?高尿酸血癥期:無關節炎癥狀,只是體內尿酸的濃度增高。但尿酸值越高,未來出現痛風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如果對比每年的體檢報告,發現自己有尿酸增高的趨勢,就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改變飲食習慣,控制尿酸水平。
?急性發作期:痛風典型的情形是半夜突發關節紅腫、劇痛,并且它還有自己的偏好,最喜歡發作在腳的第一跖趾關節,首次發病的患者多數發生于此關節,一般疼痛會在2周內自行緩解。
?間歇發作期:第一次痛風關節炎發作緩解后,身體就會進入無癥狀的間歇期,下一次復發可能在數月后、數年后甚至十幾年后。但大多數是在一年內就復發,而且復發越頻繁,受累的關節就越多,疼痛持續的時間也會越長。
?慢性痛風關節炎:隨著關節炎的反復發作和尿酸不斷地堆積,體內會出現由尿酸結晶形成的痛風石,影響關節功能,關節持續腫痛、畸形、功能障礙。沉積在腎臟的痛風石還會引起腎結石、腎炎,甚至腎衰竭。此外,尿酸代謝異常也會引發體內血糖、血脂等代謝異常,因此高尿酸血癥也常常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結伴而行,合稱為“四高”。
圖2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遠離痛風,需要管住嘴
雖然缺乏運動、壓力過大、經常熬夜等都有可能引起痛風發作,但減少尿酸合成、促進尿酸排出的“管住嘴”行動才是預防和緩解痛風的根本。《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對防痛風飲食給出了建議。
?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如前所述,尿酸是食物中嘌呤的代謝產物,應少吃高嘌呤的食物以減少尿酸的合成。低嘌呤食物每100 g含嘌呤<25 mg,痛風患者可照常吃。中等嘌呤食物每100 g含嘌呤25~150 mg,痛風患者可適量吃。高嘌呤食物每100 g含嘌呤高達150~1000 mg,建議痛風患者盡量少吃或不吃。
圖3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限酒:酒精對痛風的影響甚至比食物還要大,因為酒精對尿酸的作用可謂是既能“開源”,又能“節流”。人體飲酒后,一方面酒精需要從腎排泄,會擠占尿酸排泄的通路,減少血尿酸的清除;另一方面,酒精在肝臟中氧化代謝會影響食物嘌呤在肝臟中轉化為尿酸,增加尿酸生成。研究發現喝啤酒特別容易引起痛風發作,因為啤酒的嘌呤含量很高。
圖4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減少富含果糖飲料的攝入:高果糖漿甜化的飲料(如果汁、碳酸飲料、糖化蘇打水等)雖不含有嘌呤,但因果糖含量多,果糖在體內會轉化成合成嘌呤的原料,使痛風發病的風險高于烈酒,甚至與啤酒相當。有研究顯示每天飲用超過1000 ml含糖軟飲料,引發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風險將倍增。
圖5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大部分的蔬菜都屬于低嘌呤食物,而且蔬菜是堿性食物,有助于促進尿酸排出體外。
?多喝水:建議痛風患者每天飲用2000 ml水,急性發作期每天需飲用3000 ml水,促進尿酸排出。
無論是高危人群還是被痛風“折磨”過的人群,都應注意飲食,該忌口的忌口、該戒酒的戒酒,千萬別因為怕踢翻友誼的小船而“舍命忍痛陪君子”。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