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一年初春,春風送暖。廣州黃埔港彩旗飛舞,人聲鼎沸。
一艘懸掛五星紅旗的客貨輪,在一片期盼聲中緩緩駛離碼頭。
不久,這艘輪船航經南海和印度洋,來到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
這是一次特殊的運輸任務:接回受到印度尼西亞當局迫害的華僑回國。
這艘客貨輪就是大名鼎鼎的“光華輪”。
當時我國沒有遠洋客貨輪。為了接僑工作,國家準備外租船舶完成這項特殊任務。后來由于種種原因,不僅租金高,還受到種種阻力和刁難。最后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從接僑費用中撥出26.5英磅,從希臘輪船公司買回這艘名叫“斯拉貝”號的客貨輪。這艘破舊的千瘡百孔的“斯拉貝”號,經過將近十個月的緊張修理,這艘幾乎報廢的“老爺船”終于獲得了新生,命名為“光華輪”,取“光我中華”之意。“光華輪”是我國有史以來,首艘遠洋客貨輪。
“光華輪”靠上雅加達港口的當天,碼頭聚集了大批等待回國的僑民。接僑的船方代表和當地僑聯代表站立在舷梯旁,迎接歸僑的到來。
這時,一位僑聯代表突然從人群中走了出來,徑直握住一位船方代表的手:“終于見到你了!”見對方尚未緩過神來,接著說了句“逮水鴨子最多的人。”
這位船方代表仔細望著對方,忽然驚訝地喊道“哎呀!老同學,未想到在此見到你,一晃過去了十幾年!”雙方緊緊擁抱著,頓時感動了許多人。
原來倆人是當年廣州海事專科學校的同學。
這時,一位名叫申琛的報社記者,被這個場面深深打動。
這位船方代表,正是“光華輪”的船長陳宏澤,是航海界赫赫有名的航海家。
“逮水鴨子最多的人?”這里面定有文章。出于職業的敏感性,申琿準備采訪這位被稱為“逮水鴨子最多的人”。
由于接僑工作繁忙,申琛未來得及拜訪陳宏澤船長,“光華輪”就離開了雅加達。
一晃又過去幾年,“逮水鴨子最多的人”的名聲越來越響,不僅多次駕船來往東南亞接回華僑,還培養了許多航海人才,是航海界有名的伯樂。
申琛準備登門拜訪這位“逮水鴨子最多的人”。
但是,一場突出其來的“十年動亂”,這位“逮水鴨子最多的人”銷聲匿跡了。
當申琛再次得到“逮水鴨子最多的人”信息時,是在1988年3月19日,陳宏澤船長的追悼會上:由于大面積心肌壞死,陳船長與世長辭了。
廣州殯儀館云集了來自各地的校友和親屬。
悼念大廳懸掛著陳宏澤船長的遺像。遺像兩旁老校友敬獻的挽聯格外引人注目:
歷半世紀瀛海生涯,香江護產,遠洋開拓,兩印接僑,更友聯創業,鄉關建政,有勇有謀多貢獻。
恁一腔赤誠肝膽,勵志潔身,律己虛懷,終生愛國,真立地頂天,斬棘披荊,無私天畏是楷模。
申琛利用這個機會采訪了到會的嘉賓和老校友,揭開了“逮水鴨子最多人”的秘密。
陳宏澤船長早年畢業于廣東海事專科學校。這座學校是我國最早培養航海人才的學校之一,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航海人才。
陳宏澤在校時,學習勤奮,尊師愛校,是有名的高材生。學校主要科目有天文航海、海圖作業、實用航海、避碰章程。陳宏澤門門優秀。每學期的獎學金都有他的份。后來由于抗日戰爭爆發,學校由海邊遷到山區,借當地三座古廟上課,環境十分簡陋。為鍛練學生的體質以適應將來海上生活的需要,學校在僅有的足球場旁設立了單杠和雙杠,學生輪流使用,并因地制宜,開展爬山,長跑和游泳等活動。
陳宏澤一向尊師重道,和同學友好相處。由于學校經費不足,設備奇缺,多數教師來自淪陷區,同擠在一座破舊的古廟里,常常食不裹腹,學校開始墾荒種菜。陳宏澤像頭小牛一樣,埋頭苦干,還經常挑選最大最好的蔬果送給老師和低年級同學。小同學們都喊他“契爺”(干爹),直到幾十年后,已經年近花甲的小同學還親切地稱他為“契爺”。
當申琛問起“逮水鴨子最多的人”的疑問時,人們笑著告訴他,當年學校沒有游泳池和跳臺等設施,便在學校附近一條小河的拐彎處設立了簡單的“游泳池”和“跳臺”。這里水流湍急,河道曲折。為培養學生頑強勇敢的精神,學校特意編排了“激流擒鴨”活動:參加活動的學員,事先在岸邊等候,老師在上游把鴨子放進水中,待鴨子隨流游至岸上學員處,老師一聲令下,學員爭先恐后跳入水中擒鴨。此時,有的游泳速度不如鴨子,有的趕上鴨子卻擒拿無方,眼看著鴨子擦邊而過。
這時只見陳宏澤縱身從河邊懸崖跳入水中,在靠近鴨子時,雙腳踩水,身體垂立水中,輕松地左右手各捉一只。在最后計算逮鴨數目時,陳宏澤總是贏得“頭名”,被人們譽為“逮水鴨子最多的人”。
這個綽號一直在同學中廣泛流傳。幾十年后,許多同學記不起他的名字,但只要提起“逮水鴨子最多的人”,便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逮水鴨子最多的人”秘密揭開了。
申琛從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中國首艘遠洋客貨輪“光華輪”船長陳宏洋就是在如此艱難困苦的學習環境中壯大成才的。他的名字和“光華輪”一樣永載史冊!
追悼會后,申琛陸續收到陳宏澤校友和親屬提供的信息和資料:陳宏澤1921年1月出身在廣東中山市一個華僑的家庭。解放前夕,參加了香港招商局13艘船的起義。經歷了火和血的考驗。“光華輪”在香港大修期間,為了節省國家開支,跑遍了香港所有船廠,最終以十分之一的價格,將船上12只木質救生艇全部換成嶄新的鐵殼救生艇。得到各方的高度稱贊。擔任“光華輪”船長后,他不辭辛苦到處搜集船舶管理資料,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中國航海史上第一個遠洋船舶管理規章制度,在擔任中國首艘十萬噸級油輪“丹湖號”首任船長時,他日以繼夜地鉆研油輪管理的相關知識,寫下了十余萬字的航行管理筆記,這些資料至今都有實用價值。在廣州遠洋運輸公司十六年,多次率船出航開辟新航線,五洲四海都留下了他的光輝足跡。五十五歲,年過花甲的陳宏澤調任香港友聯船廠第一任總經理,按規定家屬可以隨同前往,但是他卻堅持單身與同事們窩居在簡陋的廠房里,每晚聽老鼠吱吱的叫鬧聲……陳宏澤在海事專科學校是位體育好手,體魄健壯,許多年后,校友們還記起他在小河溝捕捉鴨子的颯爽英姿,萬萬沒想到會過早的離開他終身喜歡的航海事業。
作者:張濤,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分會副秘書長、中國遠洋海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知名海員作家、航海高級工程師、《“一帶一路”研究會》特聘研究員。張濤作為遠洋船長,工作之余,筆耕不輟,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國建設》《中國海員》《航海》《海洋大觀》《中國海事》等報刊雜志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并出版了《我們都是無產者》《小海螺》《船長和黃金》《滄海橫流》等多部反映海員生活的小說、戲劇和報告文學。《我們都是無產者》曾被評為國家優秀小說,并選入大學中文系教材。
來源: 中國航海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