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郭政(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在互聯網上,地球常常被稱為“藍星”,這是因為地球的表面是“七分水三分地”,即陸地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的三成,海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的七成。所以在宇宙中,放眼望去,地球看起來就是一顆藍色的星球。
而海洋,不僅給地球增添了藍色,也蘊含了大量寶貴的資源,例如石油、天然氣、可燃冰、多金屬結殼等。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探尋海洋之中的奧秘,將會對資源開發利用帶來便利。此外,了解海底地質結構和地形地貌對于研究地球板塊的運動、地球地層的變化等也有重要意義。
而神秘又浩瀚的海洋,又要如何進行探索呢?聲學探測就是一種有效的海底探測手段,極具研究價值。
圖1 南??扇急嚥?、海底多金屬結殼
(圖片來源:1.搜狐 https://m.sohu.com/a/249639518_100194551/?pvid=000115_3w_a
2.山東海洋 https://mp.weixin.qq.com/s/oNCFBM-STiQCpaCmxzFm4Q)
海底聲學探測的難題
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話,叫做“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不對應“天高”說“海深”,而是說“海闊”呢?
這是因為隨著海深變大,水體環境的壓力也會增加,除開一些適應了深海高壓的生物,其他生物到了如此高壓的環境下必然無法生存,加之無光、低溫的環境,深海勢必不能成為生命極度繁盛的樂園。(其實天高也不能任鳥飛,由于類似的原理,高空處空氣稀薄,鳥也難以在高空生存。)
“海深”這一點,也自然成為了我們進行海底聲學探測的難題之一。普通生物難以從海底此等高壓生存下來,幸好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探測儀器。
圖2 深海海底及形態各異的深海生物:海底生物群落、琵琶魚、“Dumbo”、太陽水母
(圖片來源:搜狐 https://www.sohu.com/picture/240705294)
海底聲學探測儀器及簡單原理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開展海底聲學探測研究當然也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技術和裝備準備。我們需要一些在水下充當我們“耳目”的設備,如多波束聲吶、淺地層剖面儀、側掃聲吶、水下機器人(Remote Operated Vehicle , ROV)等。而這些設備多是應用聲學方法進行水下的探測活動。
圖3 多波束聲吶、淺地層剖面儀、側掃聲吶、水下機器人(ROV)
(圖片來源:1.青島水德 http://www.watertools.cn/index.php/product/info/311?one_id=248&two_id=323&parent_id=289
2.青島水德 http://www.watertools.cn/index.php/product/info/303?one_id=248&two_id=294&parent_id=289
3.搜狐 https://www.sohu.com/a/349110652_743632
4.搜狐 http://it.sohu.com/a/442729792_100275934)
那么這些設備是如何進行工作的呢?
這些海底探測聲吶設備的工作原理,與動物的回聲定位有一定共通之處,即也是通過向海底發射聲波,并接收回波,而后對回波進行分析處理,進而得到我們需要的結果。
為什么這些聲吶設備可以通過向海底發射聲波,并通過對回波分析處理來判斷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海底底質成分呢?
與我們日常中常見的光的反射現象類似,聲波也會在傳播到介質表面時產生反射。聲吶設備向海底發射聲波后,硬的、凸起的海底,回波會比較強;軟的、凹陷的海底,回波比較弱;被遮擋的海底則不會產生回波。同時,距離越近回波越強;距離越遠回波越弱。在對這些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后,我們就可以得到海底的地形地貌,以及底質成分等信息。
圖4 海底平面圖
(圖片來源:藍創海洋 http://lcsonar.com/cesaocase/98.html)
海底聲學探測的一些應用方向
海底聲學探測作為一種普適技術,廣泛應用于諸多領域。
在跨海大橋、海上石油平臺等大型設施建造之前,通常會對海底地形地貌以及底質進行探測,此時側掃聲吶、多波束聲吶和淺地層剖面儀等設備就有了用武之地;當我們需要探測海底是否蘊含有礦藏,或探明礦藏儲量時,海底聲學探測方法和設備也會有應用;“蛟龍”號、“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深潛時,也攜帶有海底聲學探測設備,進行海底探測工作。
總之,在工程、生產以及科研領域,海底聲學探測技術應用極廣,未來也將會有更廣泛的應用。
編輯:郭雅欣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