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口腔里有好多牙齒,多數牙齒不僅外形特征比較穩定——對應牙齒在不同人之間差別不大,而且出牙時間也相對穩定——對應牙齒在不同人之間差別也不大。

但,凡事總有特例。

有這樣一類牙齒就比較特立獨行,不但外形千奇百怪,而且出牙時間也因人而異,它們就是智齒。


圖源:維基百科

智齒富于變化,可能會帶來若干問題:

1 可有可無

對于健康口腔而言,多數牙齒是標配,即對于發揮咀嚼功能不可或缺。但智齒不同,智齒存在與否對咀嚼功能并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換言之,有沒有都無傷大雅。

口腔里可以見到智齒,是真的有智齒;而沒見到智齒,卻未必真的沒有智齒,因為的確有些智齒只是長在骨頭里,一生不見天日而已。

2 “無”勝于“有”

事實上,很多時候有智齒(長出來的)可能還不如沒有智齒(長出來的)。

具體來講就是,智齒的存在,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導火索。比如某些智齒可能引發智齒冠周炎、牙源性囊腫、牙列擁擠。而如果沒有智齒,這些問題的風險就基本不存在,或者可以大大降低。


圖源:維基百科

3 挽救很難

在諸多種牙病中,最常見的無疑是蛀牙。而蛀牙在得不到及時治療的情況下,發展為牙髓炎、根尖周炎的情況也是非常普遍的。

口腔中的多數牙齒,即使到了牙髓炎、根尖周炎的地步,都還是要盡力挽救的,而不能一拔了之。

但智齒遇到同樣情況的時候,醫生們卻是另一種態度——不會挽救患了牙髓炎的智齒(更不會等到根尖周炎)。這是因為智齒的內部結構變數也很多,勉強挽救的結果是得不償失——很難有勝算,所以不如一了百了吧。

4 再見也難

即使打算與智齒徹底告別,也并不意味就可以輕輕松松解決問題。智齒富于變化的特征,不僅體現在外形上,也會體現在位置和姿態上。

通常,智齒的位置偏低(看起來比相鄰牙齒低矮),姿態也是橫七豎八、東倒西歪的。


圖源:維基百科

加之智齒本身處于口腔的最深處,所以拔牙也是相對困難的。拔除智齒,通常需要十八般武藝一起上,才能最終解決問題。而這,往往會加劇患者的恐懼。有關拔智齒很難的傳言,也會讓患者舉棋不定。

綜上所述,長不長智齒,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長了,也談不上慶幸;沒有,也談不上遺憾。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來源: 口齒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