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一天。
號稱天塹的長江口,彩旗飛舞,鞭炮齊鳴。
茫茫的春霧時濃時淡。一隊隊手持彩旗的隊伍紛紛擁向江邊兩岸,人們眺望著遙遠的海面。
這里將創造一個長江航運史上的新紀錄。
不久,一艘懸掛五星紅旗的巨輪緩緩朝長江口駛來。
人群中,一個中年男子悄聲對旁邊的人說:“駕駛這艘巨輪的是我們吳淞商船學校的老班長。”
聽者頓時好像想起什么,連聲說:“吳淞商船學校是我國最早培養海員的學校,眾多知名船長都出自這所學校。”緊接著問了句:“老班長是誰?”
還未等回答,巨輪調轉船頭駛進了波濤滾滾的長江。
昔日千船競帆的萬里長江,此刻除了海事局的幾艘巡邏船外,江面上一片寂靜。
江霧漸漸散去,掛滿五色繽紛船旗的巨輪船頭,“建設17”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駕駛臺上,一位身材魁梧雙眼有神的中年漢子,時而用望遠鏡眺望遠方,時而果斷地下著舵令:“左舵十,把定……”
這位在駕駛臺上指揮若定的的人,就是“建設17”輪的船長徐文若,人們所說的吳淞商船學校的老班長。
徐文若船長要創造一項新的航海記錄:萬噸級油輪逆江而上,直達南京港。
事情發生在1966年3月26日。
當年,隨著長江流域兩岸大型煉油廠的建立,需要源源不斷的大量原油供給。南京棲霞山煉油廠就是其中之一。火車運輸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國家最后決定采用大型油輪運輸。1965年,我國從波蘭購進一艘1962年建造的萬噸級油輪,改名為“建設17”輪。
“建設17”輪承擔了首闖天塹長江的任務。
俗話說:華山自古一條路,長江天塹無坦途。
當時,徐文若船長只有37歲,精力旺盛,技術嫻熟,是航海的黃金年齡。
萬噸巨輪首闖天塹長江,在當時情況下,后來人是無法想象的:環境、技術、管理……航程的路上困難重重,許多德高望重的船長都望而卻步!
這副重擔最終落到了徐文若船長肩上。
徐文若出身于上海崇明島南油東鎮(今屬豎新鎮),一個家道貧困的人家。
讀中學時,家中時常揭不開鍋,為支持他讀書,家中傾其所有,母親甚至變賣了嫁妝。
徐文若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1946年中學畢業后,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吳淞商船學校。
入學當年,被選為航海系A班班長。幾十年后,當同窗好友相聚時,人們還親切地稱他“老班長”。
“老班長”在校期間,多次榮獲獎學金,是名副其實的優等生。
1949年春天,黃埔江迎來了解放的曙光。徐文若被派到招商局船上做了聯絡員,不久改為實習生,開始了他幾十年不離不棄的海上生活。
經過幾年的打拼,1956年,徐文若被破格提拔為實習船長,深受老一輩航海家的青睞。
第二年秋天,徐文若正式出任“和平20號”輪船長,時年剛滿三十歲。從此,開始了與海為伍的多彩航程:“和平6號”、“和平2號”、“和平26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駕駛著巨輪劈風斬浪,創造了安全無事故的海上奇跡!
敢于打拼,膽大心細的徐文若被選定首闖天塹的船長,是人們預料之中的事情:非徐文若船長莫屬!
“建設17”輪首航南京,要過“三險一道關”:白茆沙狹水道,江陰封鎖線,鎮江灣水道三要險和靠泊南京棲霞山油碼頭一道關。
“嗚……”一聲渾厚悅耳的汽笛聲,“建設17”輪冒著滾滾黑煙,逆江而上,駛進了險途——白茆沙狹水道?!敖ㄔO17”輪像只攢足勁的江豚,時而劈浪,時而調向。人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駕駛臺里異常寂靜,只有徐文若沉著果斷的舵令聲和船頭擊水的嘩嘩聲。
首航前,為確保首航萬無一失,徐文若借租港監的引航船逆江而上,從吳淞口一路探索至南京港。各險要航道,風流,潮汐,水深……都一一熟記于心。在南京棲霞山油碼頭的浮碼頭發現是由四只錨固定在海中。心細的徐文若沒有掉以輕心,如果靠泊時車葉卷入錨鏈后果將不可設想。他立刻派人入水測量,直到確認不影響安全靠泊后,才放心離去。
白茆沙水道水深莫測,自然水深加潮高,只能勉強滿足“建設17”輪通過,巨輪如同陷入泥潭,舉步艱難。
徐船長一面令水手打水砣測水深,一面聚精會神觀察周圍變化,慎重地下著舵令。
駕駛臺里的人們屏住氣,眼盯看船長的一舉一動。望看船長神情自若和沉穩的神態,緊張的心情頓時“云消霧散”。
“建設17”輪從水道最佳處駛過了白茆沙水道。
通過白茆沙水道不久,人們剛想喘口氣,船已駛入了長江第一條抗日封鎖線——江陰封鎖線。
這里,橫七豎八的沉船如同座座暗礁,稍有疏忽就會造成船毀人亡,埋葬在江底。
膽大心細的徐船長如履薄冰不敢掉以輕心,與引水員格外小心。“建設17”輪在這些“暗礁”中穿來穿去,直到暮色來臨,“建設17”輪像只疲憊的鴨子蹣跚地爬出這條“暗礁”密布的水道。
第二天清晨,“建設17”輪迎著朝陽駛過了揚中和高港,駛入了“龍飛鳳舞”的江都水道、諫壁水道和丹徒水道。
丹徒水道是長江里有名的“險途”:狹窄而流水湍急,更可怕的是江中時時移動著暗沙灘,宛如攔路虎橫在航道上,人稱長江的“鬼門關”。
這里是事故的多發航段,不僅暗沙擋道,來往大小江船更是“膽大妄為”。這里船民有句順口溜:“搶過商船頭,三年不發愁”。
徐船長使出了渾身解數,一步不離駕駛臺,在暗沙和航船間穿來穿去……
謝天謝地,“建設17”輪終于駛過了“鬼門關”丹徒水道。接著連續通過了風光綺麗的焦山水道和世業洲水道,駛入狹長的儀征水道。
南京棲霞山煉油廠的煙囪已展現在船員眼前。
首闖天塹最后一關:靠泊南京棲霞山油碼頭。
俗話說,“強龍”壓不住“地頭蛇”:這里水深達40余米,漩渦連連水流凌亂。
一路很少言語的徐船長也不覺皺起雙眉,發出了感嘆:“名副其實的天塹!”
第一次靠泊失敗后,徐船長認真做了總結,重新調整了船速和航向,終于平安靠上碼頭。
碼頭上頓時響起了掌聲和鞭炮聲:“首闖天塹宣布成功!”
“建設17”輪首航成功,為大型油輪進長江開辟了航海史的新紀元!
至今,人們望見進出長江的巨輪,都會想起首闖長江的船長,人稱吳淞商船學校的老班長——徐文若船長。
春節期間,“建設17”輪的艙門上出現了一幅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昔日長江單帆孤影,下聯:今朝天塹萬舟暢游。橫批:今非昔比??梢姶瑔T對首闖天塹勝利的喜悅和自豪!

作者:張濤,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分會副秘書長、中國遠洋海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知名海員作家、航海高級工程師、《“一帶一路”研究會》特聘研究員。張濤作為遠洋船長,工作之余,筆耕不輟,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國建設》《中國海員》《航?!贰逗Q蟠笥^》《中國海事》等報刊雜志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并出版了《我們都是無產者》《小海螺》《船長和黃金》《滄海橫流》等多部反映海員生活的小說、戲劇和報告文學。《我們都是無產者》曾被評為國家優秀小說,并選入大學中文系教材。

來源: 中國航海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