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電視劇《狂飆》迎來了大結局,不少觀眾都意猶未盡——不僅是對精彩的劇情,還有劇中出現的各種美食。說真的,看《狂飆》經??粗粗宛捔耍脊謱а菘傁矚g拿食物當關鍵道具。大年夜的一碗餃子,開啟了安欣和高啟強的“孽緣”,主角們邊吃腸粉邊聊天的場景更是深入人心。但是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對……看著那一盤潔白的、散發著熱氣的腸粉,讓全體老廣突然眉頭緊皺發出共同的疑問:點解吃腸粉唔加豉油?
沒錯,《狂飆》里的每一盤腸粉,竟然都通通沒有加醬油!
不過對此,《狂飆》導演徐紀周在接受采訪時做了回應:醬油容易沾在臉上,妝容易臟。一旦臟了還要再補妝重拍。同理,劇組吃餃子也沒蘸醋……
但是看著主角們端著一滴醬油都看不見的腸粉,不少老廣都坐不住了,想拎著醬油瓶鉆進屏幕里,給主角們的腸粉倒上一點??吹竭@里,有些沒吃過腸粉的北方人估計已經蒙圈了。腸粉是啥?吃它加不加醬油很重要嗎?
01
腸粉腸粉
“腸”不重要,“粉”是關鍵
腸粉,在廣東、潮汕、香港一帶都十分常見。從街邊檔、粉面鋪、大排檔到茶樓、酒樓,腸粉總是菜單上顯眼的那一道?!犊耧j》主要在廣東省江門市拍攝,吃的自然也是廣式腸粉。
很多人沒吃腸粉前,總以為它和豬腸有關系。我就曾經自作主張地想象過腸粉的樣子——一碗煮的軟糯入味的肥腸當澆頭,下面是纖細潔白的粉絲。腸粉腸粉,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但直到我見到真正的腸粉,才發現原來腸粉沒有腸,也不是北方人心中的“粉條”或“粉絲”。腸粉實際上是白白的米粉卷,里面放上了各式各樣的餡料。“腸”則是形容它卷起來的模樣像腸。
腸粉雖然餡料眾多,但腸粉美味的關鍵,其實是“腸衣”——米皮。好的腸粉,米皮要白如雪,薄如紙,表面光潔無暇,入口爽滑生香。
一張完美米皮的背后,是將米的品種、粳秈、乃至新陳特點都運用到極致的調和。
米皮要香,就得用香米,而且當年的新米最好。但一味求香,又會失了米皮的口感,新米粘性大,蒸出來的米皮軟綿面,又失了爽滑的口感。需用些往年的陳米來中和,才能找到香氣和口感并存的平衡點。而這背后的比例,自然就是各家店的秘密了。
粳米和秈米的搭配同樣如此,米皮口感的“滑”與“爽”本是矛盾的。從更微觀的層面來看,“滑”意味著米皮的結構緊密,有韌性。這就要米漿里的支鏈淀粉多,才能親親密密地結成一張米膜。而“爽”意味著米皮結構松散,要直鏈淀粉多。這份“既要也要”的貪心,依然要通過師傅們對于粳秈的配比而達成。
此外,就連磨米漿也不容易,不光水米比例影響口感,就連米要泡多久、磨制速度都是講究。你看,沒到加餡料這一步,腸粉已經夠講究了,夠好吃了。
實際上,最初的豬腸粉(齋腸),就是不加餡料直接吃的。米皮蒸熟后卷成腸形,吃的時候切成手指大小,再澆上豉油、芝麻和蔥花就已十分美味。如今我們吃的各式餡料的腸粉,正是這一款樸素豬腸粉的改良。
當然,如今的米漿也有偷懶方法,用粘米粉、澄粉、生粉加入到米漿中同樣可以調配出不錯的“原漿”,但比起實打實拿各種米去調和,這種偷懶可以說是“作弊”了。
02
米皮光潔滑嫩
全靠蒸得好
從選米、配米、泡米、磨米,終于,澄白的米漿端到灶臺旁,最重要的一部分來了“蒸”。
從米漿到米皮,需得經過一道蒸汽的洗禮。但怎么“蒸桑拿”是個技術活兒。
1. 窩籃拉腸
最有傳統的做法,叫“窩籃拉腸”。窩籃是指制作的工具,而拉腸則是腸粉的別稱。
竹編的篦子表面光潔平滑,刷上一層薄油,再一勺米漿倒上去,接下來就是純純的手藝活兒了。
師傅需要快速地搖動竹篦,讓米漿均勻地分布在表面,才能形成一張厚度均勻的米皮。整個過程看起來簡單,但真正上手就會明白,光是要把那巨大的竹篦掄得順手已是困難,更別提還要快準狠地讓米漿均勻分布。整個過程費時費力,但做出來的腸皮是格外的嫩滑,堪稱一絕。
隨后,將竹篦蒸十幾秒,一張晶瑩剔透,薄如紙的米皮便誕生了。用筷子拎起一角,你會發現這米皮是真的能透光。薄與透的極致,自然也讓米皮有了極致的滑嫩。這種傳統做法出來的拉腸,口感堪稱一絕。不過因為費時費力,如今已經很少見了。
2. 布拉腸
為了省時省力,有人就琢磨出了“布拉腸”。前頭的“窩籃”是蒸的容器,這里的“布”自然也是如此。傳統用的是一種名為“的確良”的布料,這個充滿年代感的名字說的其實就是如今的滌綸布料。這種布料表面質密光滑,可以讓米漿表面光滑無褶,但同時也阻止了米漿的順暢流動。
因此,布拉腸的制作,同樣講究一個眼疾手快。一張潔白的布鋪在蒸籠上,一勺米漿拎上去,師傅用手快速推動,讓米漿均勻地分布開來。師傅的手法很關鍵。因為蒸腸粉爐火旺,那滾燙的蒸汽一陣兒一陣兒往上冒,師傅要是推得慢了,還沒等米漿均勻攤開,就已經凝固了。
等到米漿蒸得差不多,便疊上餡料,蓋蓋蒸上幾十秒,連布帶腸拎上案板。一手拿鏟輕推,一手拎著布角往外拉,熟透的米皮裹著餡料便跟著動作自然滾成一根。這個動作就叫“拉”,拉腸的名字大概就是由此而來。
布拉腸的制作,一靠布料本身光滑,二靠師傅眼疾手快推平米漿。雖然相對省事,仍要師傅積年累月的手藝才能做得好吃。這種腸粉,米皮厚實細膩,口感別有一番風情,如今也算得上讓人們懷戀的傳統款。
3. 抽屜式拉腸
如今街邊最常見的腸粉,則多是“抽屜式拉腸”。電視劇《狂飆》中小吃攤的做法,就是抽屜式拉腸。鐵盤里澆上一勺米漿,師傅手臂一推,米漿便自然順著光滑的表面流淌下去。這樣做出來的腸粉更快,米皮也更薄透。噗嗤噗嗤冒著蒸汽的多層鐵抽屜,沒一會兒就能蒸出好幾張輕薄的米皮。效率更高,也更流水線,但未免失了點靈魂。
03
餡料和醬料
到底誰才是靈魂?
米皮的爽滑讓腸粉有了絕佳的口感,而餡料和料汁的加入,則讓腸粉有了豐富的滋味。
腸粉的餡料加什么,講頭可多了。一家專做腸粉的店鋪,菜名可以拉出整整一墻,牛肉、豬肉、豬肝、豬腰、叉燒、蝦仁、雞蛋、蠔仔……配料五花八門,不僅可以單加還可雙拼。再加上幾種蔬菜的組合,選擇困難者患者大概會當場昏厥。但無論哪種餡料,做法都是一樣的,跟著米皮一起上鍋蒸桑拿去。
最后,餡料裹在潔白的米皮里,師傅利落地給它斬成幾段,便是最后一步了——淋醬油。
店家看起來隨手一澆的背后,依然藏著獨家配方。給腸粉增添靈魂的醬油,要鮮美而不過咸,一點微甜回甘帶來舌尖的余韻,即使腸粉裹滿醬油也不覺發咸。醬油沒調好,前面的努力全白搭。
終于,一盤顫巍巍的腸粉送到你手里??雌饋砺L,其實呈現在你面前的不過幾分鐘,卻已經是一盤怎么也吃不膩的地道廣式風味了。
鼻尖,是清香的米香縈繞;齒間,是米皮的爽滑包裹;舌上,是餡料和醬油共舞出的滋味。從米皮到餡料再到醬油,環環相扣制造出腸粉這怎么也吃不膩的平凡美味。
醬油之于腸粉,就是畫龍點睛的最后一筆。沒了它,腸粉依然是腸粉,但就少了些神韻。
看到這里,想必即使沒有吃過腸粉的人,也已經明白部分人的想法了:吃廣式腸粉不加醬油,就像天津人看到煎餅果子沒刷醬、東北人看到吃餃子不蘸醋、北京人卷烤鴨不蘸醬……這事兒“不犯法”但有點難受??!
作者:梨大壯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