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被譽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三種水果之一,另外兩個分別香蕉和蘋果。
中國是世界第一草莓種植大國,世界草莓總量的40%左右產自中國,但其中99%以上都被咱們自己消費掉了,可見在咱們國家它也非常受歡迎。
由于草莓的表皮很薄易吸收化學物質,同時果實柔軟不易清洗,而且還經常接觸地面,所以在吃草莓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擔心它是否健康。
草莓也確實經常被冠以“最臟水果”的稱號,但由于它更容易“臟”且不易清洗的特性,其實相較于其它水果,對于銷售的草莓有更嚴格的檢測標準,所以可以比較放心地吃。
不過,當我們不把注意力放在吃上的時候,你會發現草莓是一種充滿驚喜的奇特水果。
首先,你會發現草莓和別的水果很不同,它的“種子”是裸露在外的,而不是像其它果實一樣被包裹起來。
? Ivar Leidus
我們吃的草莓其實是花托
其實,我們吃的草莓并不是他的果實,草莓表面的“種子”也不是它的種子,草莓的果肉實際上是一個花托,而每一顆所謂的“種子”才是草莓植株真正的果實。
我們知道,許多水果在開花并受精之后,它的子房就會膨脹起來變成多汁的果實——我們主要食用的部分,而胚珠變成種子。
其實,開花植物結出的果實有很多種形式,我們吃的部分也不是只有果實——這種由一朵花的子房發育成一個果實的水果被稱為單果,比較常見的還有復果,以及聚合果。
復果指的是許多花共同長在一個花序上,然后一起發育成一個果實,我們平時吃的菠蘿就屬于這種,而這種水果我們很多時候食用的部分主要是肉質花序軸;
聚合果的一個花朵中有多個離生雌蕊或者多個子房,這種花朵在發育的時候會在一個花托上出現多個果實,每個果實里面通常一個種子,草莓就是屬于這種,它表面的每個果實里面都包有一顆種子。
不過,很明顯草莓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播,它把自己的花托發育成了肉質的部分,以此吸引動物食用者,來傳播它們的種子。
圖:草莓的花朵
其次,你會發現草莓真正的果實也很奇怪,它為什么會一點也不誘人呢?
草莓的傳播在其同類中也很獨特
草莓這種果實形式被稱為瘦果,我們平時看到的許多疑似種子的食物其實都是瘦果(比如瓜子),瘦果就是這種干燥、不誘人的果實。
地球生物在繁殖這件事上大多時候都走向了兩個極端,要么是求精——盡可能讓每個后代存活,要么是求量——盡可能地多產。
這兩種方式各有自己的優勢,沒有好壞之分,比如你會發現“求量派”物種基本都比較低級,但這些物種往往更能抵御環境變化。
圖B是草莓果實的橫截面,它太小了,所以靠種子發育草莓植株的話周期很長
瘦果的最大優勢其實就是多產,它們不需要為每顆種子投入太多,它們的子房直接發育成一個堅硬外殼就好了。
對于草莓而言,一顆中等大小的草莓里會包含有200顆種子,也正因為如此,草莓的纖維含量非常高。
除了不誘人之外,瘦果的另外一個特點似乎也不利于它們的傳播,那就是大多瘦果都是不開裂的。
?H. Zell
植物果實有兩種傳播過程,它們要么是在果實成熟的時候裂開,要么不裂開。裂開的種子傳播方式的首選通常被認為是通過自然,而不開裂的則是動物,因為更能通過動物的胃。
因此許多瘦果似乎都是比較矛盾的存在,它們無法吸引動物,卻又更需要動物傳播,很明顯草莓突破了這種矛盾,它們通過膨脹花托來吸引動物,做到“旱澇保收”。
當然,其它瘦果也沒那么矛盾,所有沒滅絕的生物都是找到出路的,一些瘦果在拋棄動物傳播者的時候其實是有在向自然傳播力量靠近,許多瘦果都會長出毛茸茸的或毛發狀的延伸物——就像蒲公英(它也是瘦果)一樣,讓風帶走它們的種子。
圖:顯微鏡下的草莓果實
如果你把草莓放在顯微鏡下的話,你也可以看到每個果實的前端都有一個延伸物,這個估計就是它們在變成多汁水果前的傳播物的“遺跡”。
那么,草莓是怎么變成今天這樣的呢?
草莓在基因層面也很特殊
草莓是薔薇科的一員,和我們喜愛的玫瑰花是近親,關于草莓何時,以及如何變成聚合果的,還不是很明確,有很多植物都使用了這種策略(聚合果),估計在植物界不止一次進化出這種果實特征,因為我找到了許多在分類上差距很遠的植物都是長這種果實的。
野草莓?Ivar Leidus
不過,現代草莓的起源還是比較沒爭議的,它其實是兩種美洲野生草莓的雜交體,一種是來自北美的弗吉尼亞草莓(Fragaria virginiana),一種是來自南美的智利草莓(Fragaria chiloensis)。
所以,這又是一個歐洲殖民新大陸的故事。
不過,與其它來自美洲的經濟作物有一些不同,古代的草莓(可能叫作野生草莓比較合適)并不是美洲獨有,亞洲和歐洲都有自己的野生草莓。
而且在對待野生草莓這件事上,亞洲和歐洲的古人還達成了一個共識,都認為它是一種不錯的藥材,在《本草綱目》中,草莓被認為有清涼止渴,健胃消食的功效。
但是,亞歐大陸的野生草莓結出的“果實”都不是很大,同時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在亞歐大陸上發現八倍體的野生草莓,而現代栽種的草莓全部是八倍體。
八倍體的野生草莓只出現在美洲,所以草莓還是來自于美洲大陸,但是有研究指出,導致草莓變成八倍體的四種二倍體原產于歐洲、亞洲和北美洲[1]。
實際上,在北美發生八倍體事件之前,在亞歐大陸形成了一系列中間多倍體、四倍體和六倍體,換句話說,八倍體草莓是一種跨越洲際,歷史悠久的基因交流的產物。
當歐洲人發現這些個頭更大的八倍體草莓的時候,他們把許多優質的品種帶到了歐洲,最終兩種草莓在歐洲某個花園雜交出了今天的草莓。
圖:草莓胎萌--草莓是比較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它依然可以吃
最后
據信,超過一半的小朋友最愛的水果是草莓,但是這兩年草莓的價格不知道為啥,漲得特別猛,動不動就是幾百一斤。
其實,草莓是多年生低矮灌木,而且有一些品種只要溫度合適,一年可以結果好幾次,所以我想說的是,自己種草莓自己吃是不錯的選擇。
來源: 九象科普